娱乐|知识「激活」在新视频|特写( 二 )


在当下这一阶段 , 内容和流量为“知识”的生长提供基本盘 , 运营和商业化则借“知识”帮助整个平台向前一步 。
01|内容 百度短视频生态平台总经理宋健常这样举例 , 做知识类的中短视频 , 就像是在酒吧里面摆书架 。 以娱乐为主打的视频平台 , 在进入对知识类的探索之后 , 即呈现出这一状态 。
这种状态来源于过去5年娱乐化内容与新视频平台的天然契合——娱乐内容的底色是情绪和荷尔蒙 , 且在一段时间内主导了视频平台账号变现的方式——「有个人魅力」的博主们通过孵化账号、带货打赏走上生钱之道 。 其背后是用户对个人的信任与喜欢 。
但视频内容需要越来越多的行家 , 知识的价值正在被无限放大 。 宋健这样说道 , “博人眼球获取流量的 ‘网红’ 价值将越来越低 。 ”
我们认为 , 活跃于新视频平台的变化之一是 , 用户对于「我要看什么」的追求正从“人”向“内容”迁移 。 相比于快消、短小的娱乐化内容 , 中/短视频知识化无论从内容本身亦或时长来说 , 更偏向理性 。 也就是说 , 知识类视频更加强调准确、稳定、持续 , 且在内容输出端与商品变现端能够互相跑通 。
今年4月 , 抖音内部曾这样讨论:相比快手 , 抖音的文化传播粘性不强 , 但其泛知识类的积累优势明显 。 比如 , 在用户需求大幅上升的前提下 , 内容的宽度也正变广——2021年全年 , 抖音的重要规划之一 , 即是进行泛知识类中视频培养 , 其中包括邀请泛知识类创作者开播、增强知识链接等等举措 。
这正解释了新视频平台为什么要重做知识类内容的举动 。 宋健曾在「好看CLUB·轻知专列」上表示 , “即使我们回归互联网的其他形态 , 从非理性的娱乐到理性的知识 , 也成为了一种常态设计 。 整个互联网的内容正在往理性化的进程中走去 。 ”
如果将“理性”拆解开来 , 专业度是知识类视频生长而出的必要条件 。
在2012年 , 出身《南方周末》的马昌博就参与创办了壹读 , 以短视频的方式切入对百科常识、科技知识的“解释” , 后来在2016年创办了视知 。
视知这一如今坐稳知识类短视频头把交椅的品牌 , 对于打造红人的标准其一就是 , 知识博主本人要专业过关 , 并且在未来规划中对专业仍有较大的追求 。
娱乐|知识「激活」在新视频|特写
文章图片

《万物拣史》是视知在2018年孵化于B站的账号 , 通过有趣的讲述方式来回溯日常消费品的起源 , 以及它们影响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故事 。 比如马桶的起源、植物肉是如何被发明和推广 , 以及茶叶怎样以茶饮料的形式获得新生等等 。 实际上 , 在每一次长达至少两周的选题策划和准备阶段背后 , 是内容团队对专业度的要求 。
首先 , 在内部分工中 , 编辑组最重要的工作是:就具体选题从中外期刊上搜集学术文献 , 并将其书写成成体系的大纲 , 以及建立拍摄脚本 。 “在完成资料整理后 , 编导才会加入分镜和视觉设计的过程 。 ”视知内容负责人吴久久告诉《三声》 , “成片上线之前 , 团队往往要改大约三到五遍 。 ”
实际上 , 保持专业度往往来自于账号运营者对内容本身的准确度的追求 。 与此同时 , 对于当下活跃在新视频平台的知识类创作者来说 , 他们其中的大多数 , 在入驻平台之前就已经在自身领域达成一定建树 。
于知识类内容 , 自从2019年各大平台开始布局、2021年夏天大盘整体上涨以来 , 最先接受邀请的达人/博主 , 包括教授学者、卫视主持人和媒体人等等——他们的输出足够稳定 , 有些还“自带”流量——对于达成激活站内、以至于“破圈”的目标来说 , 这一批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