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选自《考古》2000年笫11期 , 项阳
特磬 ,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中期以前持有的敲击乐器’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中特磬出土数量的不断増加 , 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 幵始对这种器物的起源、器形、制作工艺、分布、族属、年代、功能及其在文字学、文化学上的意义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讨 , 取得r初步的研究成果 , 使我们丰富了对商代之前中国音乐文化的认识 。
笔者自1992年至1996年对山西岀土的音乐文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 在普查中 , 所见到的商以前及商代特磬岀乎意料的丰富 , 仅山西一省的商代以前特磬就有12件之多 , 加上4件定为商代的特磬共计为16件 , 而且 , 这些在山西范围内普査到的商以前及商代特磬 , 有多件没有发表 , 有些虽已发表 , 但缺乏正式的测音数据 。 所以 , 对这批材料的报道将会使人们对商以前及商代特磬有一个较新的认识 。
|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本文图片

|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本文图片

|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本文图片

|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本文图片

【|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这里将山西所见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出土情况和形制特征分述如下 。
1.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特磬 。 均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主持发掘的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 , 分别出上于四座早期甲种大型墓 。 本遗址共出土乐器26件 , 包括特磬、莺鼓、土鼓、铜铃、陶铃、塌等 , '、种>在一个龙山文化遗址中岀十.如此种类众多的乐器 , 弥足珍贵 。 而且此遗址的地层关系明确 , 文化哇质清楚 , 出上物包括礼器.祭器及生产、生活用具 , 非常丰富 , 从遗物组合可以显示出音乐与祭祀、埋葬习俗的关系 , 对探索礼乐制度的起源与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 这些特磬均出于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早期墓葬 , 基本为打制 , 与后期的磬相比显得很不规整 , 但这正是早期形态的特征 。
M3002:6特磬 。 通长95、高43、顶边厚度为2?4.1、底边厚1.2-5.1,悬孔内径为1.5?3、外径为4.2~4,9厘米 。
M3015:17特磬 。 通长80、高33、顶边厚3-5.9.底边厚4.6-6.2.悬孔内径为1.5-2,外径为1.8-5.2厘米气
M3016:39特磬 。 由火山角砾岩打制成形 , 豆绿色间有杂色斑点 , 经过琢磨 , 局部仍留有打制斑痕 。 磬体两端一宽一窄 , 顶中部略凹 , 底呈弧线形;一面中部略凹 , 另一面局部略显鼓凸 , 中部较厚 , 边缘较薄 。 磬身对钻出两个透孔 , 近中部一孔之一面呈椭圆形 , 另一面则是先磨出一个梭形凹槽 , 在槽底钻孔;旁侧偏上另有一近圆形孔 。 整器通长44、近宽端高19、窄端高10、中部最厚处3.5厘米 。 器两端表面遗有朱砂痕迹%
M3072:10特磬 。 由灰绿色安山岩制成 ,, 经精细修磨 , 磬体平整 , 局部表面光洁 。 器体中部折断 , 只余残半依悬孔靠近顶部的通例判断 , 残磬呈弧,形的一边应为顶缘 , 呈内凹曲线的一边应为底缘 。 残断处较宽 , 另一端较窄 , 窄端基本完整 。 磬身有两个单面钻成的圆孔 , 一大一小 , 大孔恰在断裂处 , 已残 。 整器残长26、残断处高17、窄端高9.3、残断处上缘厚1.7、下缘厚0.9厘米 。
2.襄汾出土新石器时代特磬 。 现存于大同博物馆 。 通长138、高43.5、厚14.5,孔内径2.5、外径8.5厘米 。 鼓部角略残 。 此磬似以一块天然的大石头凿悬孔而成 , 表面光滑 , 石质坚硬 , 音色好 , 为目前全国所见最大的一件 。 据调查 , 此磬原为山西省文管会收藏 , 1956年省文管会在代县举办文物展览第11期之后将包括此磬的一批文物移交给当时的雁北地区文管会 , 最终定居在大同市博物馆 。 卡片上只标明此磬为襄汾出土 , 属新石器时代 , 其他原始资料无从查考 。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 即此磬应系1956年以前在襄汾某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图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