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三 )


|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本文图片

13.灵石出土特磬 。 现存于山西省博物馆 。 1976年11月在灵石县旌介村商代墓地岀土 , 伴出有铜铃等器物多件 。 磬体相对较小 , 且比较薄 , 外形不规则 , 打制为主 。 通长38.8、高18、厚2.5厘米 。

山西近期普查所见的这些商代以前特磬最主要的特征是随意性较强 , 以打制为主 , 少有琢磨 。 有的干脆就是以一块自然的石头钻以悬孔而成 , 其形制很难说是规范的 。 而归入商代 , 人们已开始注重对特磬的琢磨和修饰 。
从选用材料上看 , 商以前及商代的特磬则呈现岀多样性 。 我们注意到 , 此时的特磬与两周时期的编磬在选择石料上有很大不同 , 商以前及商代的特磬 , 其制作材料包括角砾岩、角页岩、沉积岩、安山岩等 , 多为质地较硬的石料 。 虽然在地下埋藏数千年 , 却多能保持当年的形制 , 少有腐蚀的现象 , 有的甚至可以较为清楚的显现出当年的敲击痕 。 而两周时期的编磬其石质则更多选用石灰岩类 , 石质较为细腻而硬度较差 , 虽然在地下埋藏的时间比前者要短 , 但被腐蚀的程度却大大超过前者 。
商代特磬在制作工艺上向精细化发展 , 形制上也渐趋规范 。 并在磬体上刻划有纹饰 , 如殷墟虎纹大石磬、潞城鱼形磬等 。 而从磬的出现开始 , 其悬孔看来是有意识地开在靠近股部的一边 , 因为磬弦种悬挂乐器 , 只有打破平衡 , 在悬起敲击之时才能相对稳定 , 这体现了先民的智慧 。
关于山西所见特磬的测音情况 , 笔者在普查中使用SONY M-5专业采访录音机进行实测 , 后将原始音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声学实验室上机分析 。 分析测音与监测人为韩宝强、项阳、王子初、赵文娟 。
我们在测音时 , 尽可能选择磬体上有敲击痕的点进行采录 。 以上所列的这些特磬 , 除两件磬坯之外,均为实用器 。 虽然它们的形制各不相同 , 但基本上可以看出磬的原敲击痕迹 。 此外 , 我们曾做过实验 , 在敲击时分别采用两种木锤 , 一件较大 , 一件稍小 , 在用同样的力度进行敲击时 , 所测实际音高基本没有变化 。 自然 , 在敲击时 , 应该是能让磬体充分振动为宜 。
将山西新普查岀的特磬与以往龙表的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测音数据列为表-我们发现 , 此阶段特磬的音高是不统一的 。
|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本文图片

商以前是这样 , 在商代也是如此 。 对特磬的考察显示 , 此时如果说在某一局部范围 , 如一个氏族、一个方国、一个群落之中有相对固定的绝对音高观念尚属可能 , 但很难说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已经有了固定的绝对咅高观念 。 因为从表一可知 , 即便是在山西一省,这些特磬的音高也不是相对统-,的 。 我们还可以将地域限定得更小一些 , 在襄汾、夏县、闻喜 , 这样一个方圆百里 , 夏文化集中分布的区域之内 , 通过对所岀土的7件特磬的考察 , 其测音结果显示出音商各不相同 。 或许 , 大岗堆山石料场的两件磬坯因其尚未实用 , 应该排除在外 , 但即便如此 , 依然很难判定当时已经有了相对统一而固定的绝对音高标准 。 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两件特磬 , 音高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 。 另外 , 在陶寺遗址 , 四座相邻的甲种大墓出土的四件特磬其音高也不-致 。 由此说来 , 即便是同一遗址中岀土的特磬其音髙也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 。 我们也可以把这一范围扩大,将潞城、平陆、灵石、阳城商磬 , 吕梁中阳、五台阳白特磬的测音数据加以对比 , 仍然不能说明在商以前和商代的人们使用磬这种板面状振动的乐器为标准器表明已经有了比较统-的绝对音高观念 , 而作为板面状振动的乐器与其他类乐器相比其音高应是比较稳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