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四 )


商以前的特磬作为乐器 , 在当时还只是以电件的个体为主 , 音高也是单一的匚而且在一个墓葬中迄今为止没有岀土过两件,m总H)34)?磬c这就是说 , 磬在当时的使用中可能仅是单一的个体 , 而没有成组成编 。 从现有的出土物来看 , 直到晚商时期 , 特磬才逐渐过渡为编磬 , 加入到旋律乐器的组合中 。 而此时已经有了较多种类的旋律乐器 , 诸如価、骨笛等 , 甚至还有了弦乐器 。 作为打击乐器的鼓在此时也已经有了较多的种类 , 诸如上鼓、陶鼓、置鼓等 。 史籍中有“击石拊石 , 百兽率舞”的记载 , 说明此时的石类乐器具有较强的节奏功能 , 但就磬来说 , 与后来成为旋律性乐器的功能相比 , 当时这种器物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 。
特磬这种器物 , 有的观点认为它最初可能是从生产工具如石刀之类逐渐演变而来的 。 在新石器时代晩期 ,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同的石头所发出的音响有异 , 终于发现了具有优美悦耳的音质与音色的石头.从而开发岀其作为乐器的功能 。 当时 , 石制生产工具已经具有很高的磨制水准 , 而磬却多以打制为主 , 有的干脆就是一整块天然的石头 , 不作加工或稍事雕琢 。 加以大面积的磨制 , 而又成组成编的磬 , 只有到了商代晚期才有发现 。 新石器时代的石刀之类器物已经高度定型 , 靠近刀背之孔作为系扎固定之用 , 这对磬的产生应有相当的影响 。 从形制来看 , 二者的确有相像之处 , 而且石刀、石斧产生在前 , 特磬产生在后 , 在同一时期前若高度定型 , 后者则刚刚脱胎而岀 , 比较粗糙 , 所以 , 我们赞成特磬的产生受到石刀之类器物影响的说法 。
我们认为 , 磬作为旋律乐器是在其他旋律乐器的影响之下 , 更重要的是在进入青铜时代以后 , 伴随着钟类乐器的发展而渐盛的 。 夏、商时代是金石乐器的成型期 。 从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出土的商代以前特磬来看 , 陶寺特磬最早 , 也不过距今约4400年左右 , 五台阳白特磬时代为距今4300-4400年之间 , 也就是说目前所见最早的磬出现在龙山文化的早、中期 。 而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是在仰韶文化的姜寨遗址中发现的 , 齐家文化中也发现了铜器 , 但真止进入青铜时代则是以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中的铜爵、肆为标志 。 特磬的出现是从龙山文化开始 , 这正与铜器进入发展期的时间相合 。 值得注意的是 , 山西早期出现青铜器的两个遗址 , 即夏县东下冯和襄汾陶寺遗址 , 都伴有特磬的岀土 。 夏县东下冯遗址中出土了铜凿(红铜)、铜余(青铜)等 , 还在这一地区出十.了夏代铸造铜器的石范;在陶寺遗址中出土r一件含铜量达98%,用复合范铸造的铜器 。 “这些考古资料说明当时山西南部已进入 , 青铜时代 ,, 其他地区应为铜石并用时代”o而山西的南部地区 , 也是迄今为止出土特磬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区 。
特磬完全进入磨制阶段是在商代晚期 , 从岀土物中可以得岀这种认识 。 在商代 , 中国的青铜乐器已经有了钟、搔、钮、铎、铃等 , 磬在此时也幵始成编 , 这可以从殷墟出土的磬得以证实 。 所以我们说 , 磬作为旋律性乐器的功能加强 , 应该从商代开始 , 而且是在与钟类乐器的配合使用中逐步确立的 。
再进一步说 , 编磬是在“礼制”的卵翼下兴盛起来的 , 从而使其旋律乐器的功能得以凸现 , 商代中晚期是其乐器功能的发展期 。 应当指出 , 襄汾陶寺所岀土的礼器、祭器、乐器的组合关系所反映出的正是中国礼乐制度的滥觞 , 也是迄今在一个龙山文化遗址中乐器出土数量与种类最多的 。 但特磬在当时第11期虽然具有节奏乐器的功能 , 但最主要应该是作为信号乐器而存在 。 其相对固定的音高与音色 , 成为凝聚一个家族并区别于其他家族的信号 。 自然 , 这种信号是悦耳动听的 , 这便是其音乐性了 。 我们说 , 在磬作为礼器的性质进一步强化之时 , 也恰恰是其作为乐器的功能得以强化之时 ,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