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二 )


|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本文图片

3.襄汾大圏堆山遗址岀土石磬坯 。 现存于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 。 器身打制 , 表面凹凸不平,无悬孔 , 声音清脆 。 此器由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的陶富海先生从大岗堆山龙山文化时期石料场采集 。 通长49.8、高19.4、边棱厚1.85-2.72厘米 , 重8815克您'(图二) 。
4.襄汾大周堆山遗址出土石磬坯 。 现存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 由省考古研究所陶正刚先生从大岗堆山龙山文化时期石料场采集 。 打制 , 表面凹凸不平 , 无悬孔 , 声音清脆短促 。 通长41.5、高14.5、厚度为3.3~6.4厘米 。
5.闻喜博物馆所藏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特磬 。 此磬出土地点为夏县东下冯遗址附近 , 磬体与后世相比呈不规则状 , 打制为主 , 有磨制的成分 , 见有悬孔 , 为两面钻孔 。 通长70.1、高35、最厚处达5.5、薄处为3.8厘米(图三) 。
|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本文图片

6.闻喜博物馆所藏龙山文化特磬 。 岀土于闻喜县郭家庄南宋村龙山文化遗址中 。 长为83.3、呙29、顶边厚4.5~7、底边厚2~8、悬孔内径为2、外径为10厘米 。 器身周边为打制 , 表面经琢磨(图四) 。
|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本文图片

7.吕梁中阳出土特磬 。 现存于柏洼山龙泉观 。 此磬出土地点在谷罗沟村 , 由当地村民在挖窑取土时发现 。 磬的一面光滑 , 另一面凹凸不平,光滑的一面为石头的自然形态 , 另一面为打制 。 磬体通长99、最厚处达12.3、悬孔外径9、内径2厘米(图五) 。
|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本文图片

8.夏县出土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特磬 。 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 此磬1974年出土于夏县东下冯遗址 , 年代相当于夏末商初 。 器身打制 , 未经琢磨,有悬孔 。 通长69、高27、厚9.5,悬孔外径5.7、内径1.6厘米气
9.五台阳白出土特磬 。 编号为87SWYH111:1,岀土于五台县阳白村西墩台梁 , 现存于忻州地区文管处 。 H111的时代为龙山文化早中期 , 学者认为“出自Hill的特磬其时间当距今为4300-4400年之间” , “阳白特磬利用浅灰色板岩制成 , 平面近于不等边梯形 , 表面较平整 。 与同时期其他地点所出特磬相比较 , 器形略小且薄 , 而且是从股部向鼓部逐渐加厚的 。 通长41.5、高24.5、厚0.87-2厘米 , 整个形制较规整” 。 此磬有固定的敲击点 , 加工方法以打制为主气
10.阳城所出商代特磬(博物馆记录如此) 。 现存于阳城县博物馆 。 由于此磬密封在玻璃柜中 , 笔者在调查时无法取岀测量和测音 , 后由晋城市文化局文物科郭一峰先生代为操作 。 据介绍 , 此磬于1949年从民间征集 , 具体的岀土地点已无从查考 。 磬为打制 , 表面有琢磨的痕迹 , 脊部较平 , 鼓部向下弯曲 , 通长约80、高约30厘米(图六) 。
11.平陆出土商代特磬 。 据介绍 , 此磬出土于坡底乡前;庄村商代遗址 , 1992年底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 此磬的石质为沉积岩泥质大理石 , 器身磨制 , 表面光滑 , 已具后世磬形 , 但不甚规则 。 鼓宽 , 股窄 , 底边平 , 悬孔为两面钻 。 通长101.7、底长96.2、鼓上边长48.2、鼓博19、股上边长55.5、股博3、体厚3.8~4.K孔外径3.8~5,孔内径2.2厘米(图七) 。
12.潞城出土鱼形商磬 。 系征集品 , 原始出土记录无从查考 , 现存记录上标为商代 。 据介绍,此磬当出于县城东北10余公里的微子镇,这里曾是商代微子国的城址 。 磬为不规则形 , 器身阴刻有鱼的图案 , 磬的形状亦似鱼 。 器体有磨制的成分 。 从整体看 , 此磬为商代遗物有较大的合理性 , 不具备年代上限前移的可能性 。 通长100、高28、厚5.3、悬孔外径为5.3、内径1.5厘米(图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