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五 )


还应该提到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在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几件特磬进行测音时 , 发现-个很有趣的现象 , 即在一枚特磬上可以测出两个不同的音高(表二) 。
|山西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调查与测音分析
本文图片

关于这一点 , 我们的看法是 , 由于特磬是磬类乐器的初始阶段 , 不规则的形制是其主要特色之一 , 打制的特磬表面凹凸不平,厚薄不匀 。 这样 , 当敲击不同部位时就会出现音高上的差异 。 当然 , 在测音时需要尽可能找寻原有的敲击点 , 这样会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 就这一点来说 , 陶寺特磬的测音者恰恰是注意到了的 , 而且进行了较多的实验 。 “鉴于石磬是一种敲击发声的石质板振动乐器 , 所用石料的质地以及磬体的形状、大小、厚薄、击点的选择 , 均与音高关系甚大匸测试时发现 , 有的磬体尚有占代击痕可辨 , 从而易找出击点的准确位置 。 凡击痕不易识别者 , 则用木槌遍击股、鼓的各个部位 , 经过比较 , 以确定较佳击点的准确位置 。 然后即按此识点或磬上原有的击痕进行测试与录音e” 。 应当指出 , 并非所有的出十 , 特磬都有明显的两个敲击点 , 我们在测音时还应更多尊重历史的真实 , 这也止是每枚特磬的测音数据多为一音的原因 。 但这种“遍击”的方式所找岀的音高击点 , 在当时是否被广泛应用 , 还是值得考虑的 。 因为就笔者实际调查的特磬来看 , 虽然这时的特磬形制多不规贝I」 , 但多数磬只有一处相对固定的敲击点 。 这似乎说明在当时人们并未有意识地将一枚特磬作为多音的乐器加以使用 。 而且 , 陶寺所出的4枚特磬 , "M3002:6号磬敲击鼓上角和鼓下角音高相同 , 仅发一音” 。 “M3016:39号磬虽发两音 , 但因磬体中部呈弧形弯曲 , 不利于板块振动 , 其声音无稳定过程 , 迅速衰减 , 音质最差 。 M3002:6号磬 , 因股部较厚 , 鼓端所发之音衰减过程也很短促 , 音质欠佳 。 比较而言 , 音质较好、衰减较慢、有稳定过程者 , 首推M3072:10号残磬 , 其次是M3015:17号磬世丄应当注意的是 , 一磬两音最为明显的M3072:10号特磬,恰恰是-枚仅存一半的残磬°因此我们说 , 对特磬鸣响方式的探i寸 , 针对打制时期的特磬 , 在形制不规则、厚薄不均的情况下,研究者有意识地对特磬“遍击”以寻找在一枚持磬上是否可发出不同的音高的探索是有益的 , 这可以同其后两周时期规则的磬型的发音进行比较 。 但我们不应忽略一点 , 即在当时这种一磬两音的形态是否已被人们所认识 , 并被运用 。
通过对山西出土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初步考察 , 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认识:即在商代中期以前 , 特磬更多是具有节奏乐器功能的有相对固定音高的信号乐器 , 其石质多样 , 说明当时人们对这种器物的制作还处在探索阶段 , 尚无较为统-的认识'商代以前的磬多以打制为主 , 琢暦磬表面的技术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 这与同时期任石力等生产工具上已经广泛应用且技术较为先进的磨制手法不可同日而语 , 磬进入成组成编 , 具有旋律乐器的功能是在商代晚期,这1 。 余件商以前及商代特磬的测音数据显示 , 当时尚无比较统一而固定的绝对音高标准.警的制作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 。
这表明以商以前特磬作为标准器 , 还很难说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内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绝对音高观念;而在-定区域范围内 , 诸如一个部落、一个氏族之内 , 有较为固定和相对统一的绝对音高标准是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