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性|谷曙光读《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了不起的思考( 四 )


理论性|谷曙光读《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了不起的思考
文章图片

拍照游戏之孟小冬、孟幼冬《群英会》
剧场“浪”声:吹口哨与喊“通”
关于叫好 , 很难想象能写成两三万言的一章 。 自民国以降 , 以叫好为主题写豆腐块者 , 代不乏人;但从来没有人像郭老这样 , 把叫好写成大块文章的 。 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 写叫好 , 不是扯闲篇儿 , 叫好的背后 , 是京剧的观演体系 。 就像郭老说的 , 演员是通过表演带着观众玩儿 , 而观众又通过叫好带着演员玩儿 。 叫好在演员和观众间是沟通观演的微妙中介 , 甚至“没有叫好 , 就没有京剧” 。 我佩服郭老 , 居然能把叫好描出了“七类八派”——为什么叫好、怎么叫好 , 概括出了甲乙丙丁、子丑寅卯共计十五个要点来 , 其中更穿插着京剧史上的名伶马连良、谭富英、李少春、裘盛戎等有关叫好的舞台实例 , 有正面的 , 也有“黑料” , 不少还是郭老观剧亲眼得见 , 读来解渴醒脾 , 不啻指出了叫好的“向上一路 , 新天下耳目” 。
理论性|谷曙光读《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了不起的思考
文章图片

民国时梅兰芳演《太真外传》的场景
不过 , 关于叫好 , 我还想增添点儿谈资 。 上海向是京剧的大码头 , 民国时上海小开的怪声叫好 , 也是远近闻名的 , 特别是在剧场“吹口哨” , 最有上海特色 。 君不闻 , 连梅兰芳唱《大登殿》的“讲什么节孝两双全”、程砚秋唱《三堂会审》的“在神案底下叙叙旧情” , 都有人“吹口哨”叫好;如果是绮年玉貌的坤伶演《纺棉花》《大劈棺》一类的粉戏 , 上海阿飞该如何疯狂、如何怪声叫好 , 那就可想而知了 。 关于叫倒好 , 郭老谈了它独特的叫法 , 就是“好”字声音先向下走 , 拐个弯儿拉长声再挑上去 。 说得非常形象 。 但还有一点郭老没谈到 , 那就是倒好喊“通” 。 如果剧场里一片此起彼伏的“通”声 , 那就是戏演砸了 。 今天环顾全国 , 恐怕只有天津的观众还有此“神威”了 。 记得多年前 , 我在上海看到一出冷戏《取金陵》 , 武旦手上的兵器竟然掉了三五次!是可忍孰不可忍!但现场的观众太慈悲了 , 毫不介意 , 该鼓掌还是鼓掌 。 戏演完了 , 演员居然满面春风地出来谢幕 , 毫无愧疚之意……我实在忍不住了 , 大喊了一声“通” , 结果引来旁边的人侧目 , 似乎反倒是我不懂戏 , 有意开搅似的 。 呜呼!可见叫倒好 , 今天也逐渐“失传”了 。
一士谔谔:敢言与直言
说丑一章 , 郭老独辟蹊径 , 也谈出了新的东西 。 今天所有的现代戏、新编戏里 , 武丑已基本绝迹 , 而丑行只能演反面人物 。 郭老指出 , 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戏改造成的恶果 。 可谓一针见血!其实 , 说丑这章不仅畅谈了丑行 , 还写了舞台上的丑中美 , 丑的美学意味和功能等 , 内容如什锦名肴 , 花样颇繁 。
关于革命样板戏一章 , 我不愿多言 。 正如郭老所说 , 那是个艺术上“我花开放百花杀”的排他性时代 , 太特殊了 。 郭老的青春 , 在那个时代度过 , 他对样板戏肯定是有“情结”的 , 这不必讳言 。 而很多的“文革”受难者对样板戏又持有强烈的反感 , 如巴金 , 这也可理解 。 我想 , 再过五十年、一百年 , 离得更远些 , 材料都出来了 , 人事等忌讳更少了 , 或许研究起来就更公允客观了 。 此之谓“隔代修史” 。
理论性|谷曙光读《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了不起的思考
文章图片

革命样板戏经典剧照《杜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