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刘先银经典点说上德不德,每一次相遇教会你体验世界的路径,不谅人只代一转语(13)


福斯特说过:“狄更斯的想象世界总是使他处于心境平衡的状态 , 方式是满足其性格中趋向浪漫理想主义这一侧面(这些急切、激烈与专横傲慢的性格不惜代价 , 冲向现实)”狄更斯丰富的想象力经常会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 他曾打算以他的一个朋友利·亨特为原型塑造一个文学形象 。 但在创作过程中 , 狄更斯认为他不能只是把利·亨特完全复制过来 , 这个人物应该具有更多的特质而不是应该是单纯的肖像画稿 。 于是他就参考了他的朋友利·亨特的特点并借助想象力对人物进行夸张 , 从而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生动立体的人物 。 狄更斯意识到如果一味地做想象的奴隶 , 结果可能和由于缺乏想象而受到束缚一样可悲 。 因而“当他带着米考伯在幻想中飞翔的时候 , 或者带着哈罗德·斯金波在幻想的阳光中像蝴蝶一样从一朵花儿飞向另一朵花儿的时候 , 狄更斯似乎不断地提醒自己:必须控制自己的幻想;想象脱离了现实只会带来痛苦和灾难;一个人的头脑不管多么悠哉游哉地待在兴湘间 , 他的一双脚必须牢牢地站立在坚实的地面上 。 ”正因为如此 , 狄更斯小说中的想象并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想象 , 而是基于现实地加工创造 。
意大利著名精神学家隆布罗索认为艺术创造可能与癫痫病有关 , 是因为“艺术创造中出现的瞬间间歇和意识经常的突然缺失 , 其特征就是癫痫” 。 按这一论断 , 狄更斯作品具有浪漫主义倾向还应与其患有癫痫有一定的关联 。 有研究资料表明 , 狄更斯本人同但丁、斯科特、拜伦、福楼拜、艾伦坡、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都是癫痫症患者 。 狄更斯本人也非常了解癫痫 , 他曾在《雾都孤儿》、《我们共同的朋友》和《荒凉山庄》 中成功塑造过三个患有癫痫的人物 。 癫痫病患者在发病时往往出现幻觉 , 在癫痫发作和苏醒的间歇瞬间 , 人的意识往往出现一个短暂的理想境界 。 这个时候 , 人的知觉异常灵敏 , 意识异常清晰 , 思维异常活跃 。 此外由癫痫引发的并发症抑郁症、狂躁症同样影响着作家创作 。 抑郁症让狄更斯变得多愁善感 , 感情充沛细腻;而狂躁症使得他性情多变 , 易受外界触动 。 这些都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狄更斯的创作 。
伟大人物的身上往往拥有常人没有的特质 。 个体生命里的浪漫主义气质给予了狄更斯无数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痛苦 。 作家不自觉地将这种气质带入创作后 , 作品就具有了浪漫主义倾向 。
生活体验下的双重性格
英国批评家在克莱尔·托玛琳为狄更斯写的新传记《查尔斯·狄更斯的一生》将狄更斯称作“亲爱的恶棍” 。 狄更斯的女儿凯特曾公开表示 , “自己的父亲是个很坏很坏的人 , 但我爱我的父亲胜过世上任何男子 。 ”生活中的狄更斯精神充沛、充满自信、才华横溢 , 富有抱负 , 慷慨无私 , 大度友善;而另一方面 , 他脾气暴躁 , 独断专横 , 耿耿于怀 , 控制欲强 , 具有强迫症性格 。 从深层次讲 , 这种双重性格源于狄更斯的生活体验 。
在狄更斯 12 岁那年 , 父亲由于无力还债而被捕入狱 。 为了补贴家用 , 小狄更斯不得不到一家生产鞋油的作坊里做童工 。 由于他给黑鞋油瓶子盖封口和贴标签的动作娴熟 , 老板让他在沿街的玻璃橱窗里做活广告 , 为过往行人表演 。 家庭破产、父亲入狱 , 成为童工使自尊心强烈的狄更斯感到无比耻辱 , 甚至到晚年还对自己做童工耿耿于怀 。 成人后的狄更斯从未有一刻忘记过童年时期的屈辱和痛苦 , 他将这些看作是对其自身的摧残和不公 。 童年这段贫苦的生活经历 , 对狄更斯产生了巨大影响 , 以至于在去世前一年从未向他人提起 。 一方面 , 他对英国贫苦儿童的痛苦给予深切同情和仁道主义关爱 。 他关心他们的痛苦 , 安危以及卑微的欢乐 。 他呼吁社会关心儿童成长、发展 , 为他们争取抚养、福利和受教育的权利 。 另一方面 , 他却对自己的孩子严厉 , 甚至苛刻 。 在狄更斯看来 , 儿子们都过着非常舒服的中产阶级的童年 , 与他痛苦的童年相比 , 这让他充满愤恨和不满 。 所以当他们因挥霍而陷入债务危机时 , 他就与他们决然地断绝父子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