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化济南 | 刘新锁:平凡世界里的“个人奋斗”精神永不过时( 二 )


就更深层和更根本性的层面而言 , 文学艺术的作用或许在于对外界认知与自体认知的深刻影响 。 较为深厚的文化素养 , 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思考、体察和领悟“世道人心” , 以更宽容、更开放的胸襟与气度 , 去理解和接纳世界与人性的复杂多元、幽微曲折和参差多态 , 帮助我们避免狭隘、偏执、片面、粗暴地去认知一切 , 不用简单化、二元对立的方式评判事物 , 不轻易被某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甚至偏见所左右和裹挟 , 能够尽可能保持独立思考、理性认识与同情性的理解 , 有助于我们做出判断时依据常识而不是依据情绪化的宣泄或无主见的盲从 。
当我们有了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后 , 我们可能自然就具有了某种能力 , 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感知善、体会美 ,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葆有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与诗性唯美的精神空间 。 这听上去似乎有些“玄乎” , 但这对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言又是非常必要的 。
主持人:民间长期以来流行着一句俗话 , 叫“学好数理化 , 走遍天下都不怕” 。 作为一位文学院的教师 , 您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您对理工科大学生阅读文学类书籍有什么建议?
刘新锁:这句话应该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为流传的 , 在当时甚至具有意识形态的正确性 , 时至今日依然被很多人奉为圭臬 。
不可否认 , 这句话有一定的合理性 。 数理化是理工类科学研究的知识基础 , 也是一个人在未来发展能够学有专长、学有所用的前提 。 俗话说“艺多不压身” , 这里的“艺”恐怕更多还是指实用性技术或技能 。 尤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 更强化了这句话的真理属性 。
但是 , 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人文、艺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所特有的价值与意义 。 人文、艺术当然难以在短期内转化成生产力并创造社会财富 , 但它特有的浸润人心、促使人们向善向美的文化功能 , 毕竟是一些纯粹理工科知识无法取代的 。 这无疑有助于提升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格 。
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工科的知识才作为知识 , 只珍视具有实用价值的精神产品 , 恐怕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 , 儒家提出的“君子不器”、道家的“倡天道”、“反机心”等理念 , 在今天依然有合理性 , 西方思想家马尔库塞所展现的“单向度的人”生存图景和马克思·韦伯对“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现象及其恶果的深刻反思 , 同样有着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
当然 , 这不意味着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 近期网络上正好有人提出“文科误国”的说法 ,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 在高度认同“科技强国”的价值理念的同时 , 不能因此妄言“文科误国”!文科没有那么巨大的能量 , 也不足以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 。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怎样阅读文学类书籍”这个问题 , 我实在无法开出具体的书目 , 因为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学阅读水准也参差不齐 。 当年 , 我读硕士时住的是一个不同专业学生混合的宿舍 , 同宿舍有一名化学系的同学 , 他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解读 , 我感觉比很多文科生甚至是文学专业的同学都要准确 。
阅读是分层次的 , 无论什么专业背景 , 读书都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外行到内行的嬗变过程 。 一些作家或文学研究专家的阅读起点 , 也未必是了不起的世界名著 。 我只能说 , 自己喜欢、感觉对自己有启发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 如果完全读不进去 , 即便是公认的伟大经典 , 对你而言也没有太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