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哲学导论三:交易第一性( 二 )


客观个锤子!
一切价值都是主观的 。
必须先有“主体” , 才能谈论“价值” 。
以全人类为主体 , 那就是全人类的共性价值观——吃饭穿衣总是相通的 。
以某类人群为主体 , 那就是这类人群的共性价值观——银饰对苗族人有普遍价值 , 名画对艺术界有普遍价值 , 拖拉机对农民有普遍价值 。
以单个人为主体 , 那就是单个人的个性价值观——他喜欢米饭、不喜欢面食 , 那就是米饭更有价值 。
所以一个东西的价值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
价值是主观的 。
A认为有价值的 , B可能认为没有;
A认为价值大的 , B可能认为小 。
A喜欢苹果 , B喜欢梨 , 所以当B拿着苹果去换A的梨的时候 , 两个人的财富双双增长 。
希腊拿着橄榄去换法国的粮食的时候 , 两国的财富双双增长 。
只要是自愿的 , 每一次交易 , 都是一次价值增长 。
(三)
第一性
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曾经我阐述了人性自利的天然性和必然性(见《生命进化启示录》) , 也在《经济哲学导论(一)》中阐述了初始逻辑问题 。
人性自利和逻辑自洽 , 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的外在前提 , 是外在第一性 。
那内在第一性是什么呢?
内在的第一性 , 是交易 。
受传统经济学熏染已久的人们 , 不免睁大眼睛质问道:
难道不是先生产才能交易吗?
没有生产出来东西 , 你拿什么交易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 标志着一个人对经济、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程度 。
先生产再交易 , 这是一个浅薄的认知 。
正确答案是:先有交易才有生产 。
为什么?
因为当我们决定是否生产、生产什么、以什么代价来生产的时候 , 我们其实是首先做了交易:
当你砍树搬砖来造房子的时候 , 即是决定牺牲“几个月的闲暇时间和身体的轻松”来换取“一座房子” 。 因为你经过权衡 , 认为房子比前者更有价值 。
劳动本身就是一场交易啊 。
如果不是交易在先 , 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 , 劳动会变成无用功——
假设你身体虚弱 , 造房子会把自己累死(成本大于收益) , 明知这笔交易做不成你还要造房子 , 这劳动就是无用功 。
又如一个自嗨的产品经理 , 不管用户需求 , 只按自己的喜好来设计产品 , 最终用户不买单也是无用功 。
无论是和别人交换 , 还是拿自己的精力和大自然交换 , 只有交换 , 价值才会被衡量 。
交易创造价值 , 而不是生产创造价值 。
这就是微笑曲线的原理 。
|经济哲学导论三:交易第一性
本文图片

微笑曲线是指两头的价值高、中间的价值低 , 离交易越近的环节越值钱 。
这也是销售岗收入高的原因 。
研发设计虽然在上游 , 但它却是以交易为出发点的 , 它必须深入了解用户需求 。
人 , 生来就被大自然绑架了 , 但凡想舒适一点 , 就得付出劳动 。 所以人生没有交易是不可能的 。 自由交易是“人性自利”的实现方式 。 交易就是正义 。
劳动(交易)越自由(不被暴力强迫) , 生产力就越高 。 被强迫的那叫奴隶 。
在自由贸易社会中 , 所有人都不会比以前更穷 。
交易 , 即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 。 其它所有原理都由此衍生而来 。
(四)
社会阶段的谬误
在第一性原理的推动下 , 人类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规律?
教科书中 , 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大阶段:原始社会 , 奴隶社会 , 封建社会 , 资本主义社会 。 顺着这个惯性 , 似乎还有后续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