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二 )


二、遗址堆积与遗迹
通过几年的钻探和发掘可知 , 周家庄遗址规模大 , 文化堆积分布较连续 , 埋藏也较深 , 但各地点文化堆积状况不尽相同 。 遗址中南部的地层堆积一般深2~3米或更深 , 而一些壕沟、灰坑等遗迹深则达4、5米以上 , 遗址北部及边缘地带相对较浅 。 不同地段遗迹的种类、分布的密度也都有差别 , 反映出遗址不同功能的区划和形成过程的差异 。 下面分区域报道文化层的堆积和出土遗迹的情况(上文所述“房址、墓葬集中分布区”和东壕沟的解剖情况除外) 。
(一)2009年发掘区
首先介绍2009年秋集中发掘的一片区域的堆积状况 。 此片区域靠近遗址中部 , 共布设5个10米x 10米探方(IIT6545、IIT6644、IIT6645.IIT6744.IIT6745),实际发掘面积约450平方米 。 此地文化层堆积很厚 , 地表距生土深一般为3米左右 , 发现的遗迹有灰坑、房址、陶窑 , 并出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 。 具体堆积情况以IIT6645南壁剖面为例 , 简要介绍如下(图四)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第1层:浅灰褐色土 , 质地疏松 , 水平状堆积 , 厚0.15-0.2米 。 包含植物根茎、瓷片等 , 为现代耕土 。
第2层:浅灰黄色 , 质地疏松 , 堆积较平整 , 厚约0.4米 。 出土物有青花瓷、碎瓦块、铁钉等 , 为近现代堆积层 。
第3层:浅褐色土 , 质地疏松 , 堆积高低不平 , 厚0.45-0.75米 。 出土物有青花瓷、碎瓦块、铁钉等 , 为近现代堆积层 。
第4层:浅黄色土 , 质地疏松 , 厚0.4~0.7米 。 包含物有白瓷碎片、瓦块等 , 为宋金时代堆积 。
第5层:浅红褐色土 , 质地疏松 , 厚0.12~0.3^o出土少量陶片 , 为龙山期堆积 。 该层下叠压的遗迹有H77等 , H77又打破H93 。
第6层:黑褐色土 , 较致密 , 厚0.3~0.45米 。 出土较多陶片 , 可辨器形有鬲、罐、盆、肆、甌,为龙山期堆积 。 该层下叠压的遗迹有H78,H78又打破F12 。
第7层:分布于探方中部区域 , 南壁不见 。 浅黑色土 , 较致密 , 呈坡状堆积 , 厚0.1~0.4米 。 出土少量陶片 , 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等 , 属龙山时期堆积 。
第8层:浅褐色土 , 质地疏松 , 主要分布在探方内北部 , 厚0.2~0.45米 。 出土少量陶片 , 为龙山期堆积 。
本发掘区龙山期的遗迹主要有6座房址、1座陶窑和众多灰坑(图五) 。 房址规模都很小 , 有地穴式和半地穴式 , 形状有圆形袋状、圆角方形或不规则形 。 有的室内有灶 , 有的无灶 , 除个别发现零星柱洞 , 多数则没有柱洞 。 个别的有白灰地面 , 多数则无白灰地面 , 显得比较简陋 , 其中有些不像是普通的居住房屋 。 在该区域中部发现一个巨型灰坑H82,在坑南壁上建有一座陶窑Y2 。 H82内分为多层堆积 , 其中很多是烧窑的残留物 。 在本发掘区的东部边缘还有含大量灰烬、烧土的灰坑 , 或许与发掘区以外的其他陶窑有关 。 这里的大部分遗迹中很少见到保存较好或可复原的器物 , 这与该遗址其他发掘区的情况相同 , 反映在聚落使用过程中人们很少因各种活动而有意埋藏或丢弃完整物品 , 而最后废弃也是人们主动迁移或人为干预的结果 。 以下介绍几种典型遗迹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1.房址介绍2座 。
F13位于IIT6645东部 , 是一座地穴式房址 , 叠压于第7层下 , 被H88打破 。 开口为圆形 , 袋状坑 , 直径1.3、底径1.96~2.9、深约2.15米 。 底部中心略偏北处有一长方形灶面 , 经解剖可知 , 该灶面为长时间烧结形成的红烧土 。 已发掘部分未见明显的门道(图六) 。 房内堆积为黄褐色土 , 土质疏松 , 出土遗物很少 , 可辨器形有鬲、盆、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