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四 )


1.房址仅介绍1座 。
F40位于探沟中部 , 叠压于第2层下 , 被H280和H296打破 , 同时又打破F42和F43 。 平面呈圆角长方形 , 残长2.2、宽2、残深0.7米 , 坑壁陡直 , 底部平整且坚硬 , 应是长期踩踏使用所致 。 在房址中部偏西发现直径约0.7米的圆形灶面 , 残厚约0.1米 。 房内堆积可分两层 。 第1层为黄褐色土 , 夹杂少量黑色花土、白灰面碎片 , 土质疏松 , 厚0.2~0.3米 。 第2层为红褐色土 , 夹杂褐色花土 , 厚约0.4米 。 两层堆积出土遗物基本相同 , 均包括大量陶片及兽骨 , 陶器可辨器形包括鬲、罐、扁壶等(图一一)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2.灰坑仅介绍1个 。
H287位于TG14中部偏西 , 叠压于第4层下 , 打破H289 。 该坑为圆形直壁平底坑 , 直径0.9、深0.8米 。 填土为浅灰色土 , 土质较疏松 , 岀土少量陶片和兽骨 。 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 , 另有少量夹砂灰陶 , 纹饰以绳纹为主 , 另有少量素面陶 , 可辨器形有鬲、罐等(图一二) 。
(三)TG9
发掘于2010年秋季 , 南北长30、东西宽4米 , 位于遗址东部 , 西距TG14约250余米 , 靠近东壕沟 。 这里的龙山期遗迹包括1座陶窑、14个灰坑 , 其中包括体量较大的灰坑 , 形状不甚规则 , 或与烧窑取土有关文化堆积以TG9东壁北段剖面(图一三)为例介绍如下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第1层:黄褐色土 , 土质疏松 , 厚0.25~0.35米 , 包含较多植物根系、料磕石 。 出土一些陶片、瓷片等 , 为现代耕土层 。
第2层:浅灰褐色粘土 , 局部有较为明显的踩踏面 , 在探沟东部较厚 , 西部渐薄至消失 , 厚0.25-0.9米 , 夹杂有料疆石 。 岀土少量陶片、瓷片及瓦当 , 为宋金堆积 。
第3a层:深灰色土 , 质地疏松 , 厚0.25~0.9米 , 夹杂料僵石、炭粒、烧土块等 。 出土较多陶器、石器和骨器 , 为龙山期堆积 。
第3b层:分布于探沟南段 , 东壁北段附近不见 。 深灰褐色土 , 土质疏松 , 厚0.35米 , 含有少量料疆石 。 出土少量陶器、石器、骨器 , 为龙山期堆积 。
第4a层:分布于探沟西北部 , 不见于东壁附近 。 黄褐色花土 , 较致密 , 夹杂料僵石、炭粒等 , 厚0.5米 。 出土少量陶器和石器 , 为龙山期堆积 。
第4b层:灰褐色粘土 , 较致密 , 最厚处0.75米 , 含少量料珊石 。 出土一些陶器、石器及兽骨 , 为龙山期堆积 。
第5层:分布于探沟西部 , 不见于东壁附近 。 浅灰色花土 , 土质致密 , 厚0.3米 。 出土少量陶片 , 为龙山期堆积 。
第6层:黄褐色粘土 , 土质疏松 , 厚().2~0.5米 。 出土少量碎陶片 , 为龙山期堆积 。
TG9中的遗迹举例介绍如下 。
1.灰坑仅介绍2个 。
H105位于TG9西北部 , 部分延伸进入西壁 , 叠压于第5a层下 , 打破F15、Hlllc平面略呈圆形 , 坑壁袋形 , 底部较平 , 直径约3.1、底径约3.7、深1.75-2.95米 。 坑内堆积为灰褐色花土 , 质地疏松 , 包含少量陶器、石器和骨器 。 陶器多为夹砂灰陶 , 纹饰包括绳纹、篮纹等(图一四) 。
H1O7位于TG9西南部 , 部分延伸进入西壁,叠压于第4b层下 , 打破H108、H109,从显露部分看略呈椭圆形 , 直径约3.3米:灰坑的北壁上部为直壁 , 下有三级生土台阶与坑底连通:南、东壁不甚规则 , 西南部存有台阶'J南、东壁相接 , 最深处约2.3米 。 坑内堆积为灰褐色土 , 包含人骨和少量陶片C人骨靠近灰坑东壁 , 上距坑口约1.2米 , 无墓坑 , 骨架完整 , 仰身直肢 , 头向南 , 面朝东:出土陶片多为夹砂灰陶 , 纹饰以绳纹为主 , 可辨器形有鬲、罐、盆、豆等(图一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