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三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F14位于IIT6644中南部 , 部分在探方南壁外 , 是一座半地穴式房址 。 该房址被H97、H98打破 , 自身又打破生土 , 壁微斜 , 残存最大径1.9、残深0.56米(图七) 。 房内近中部有一柱洞 , 直径0.22、深0.32米 , 横截面为圆锥形 , 洞底部填充有碎陶片 , 较为坚硬 。 房内堆积为红黄色花土 , 土质疏松 , 夹杂有料硬石、木炭等 , 出土物有陶片、石块、兽骨等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2.灰坑介绍2个 。
H89位于IIT6645中部偏东 , 叠压于第8层下 , 被H82打破 , 自身又打破H96 。 为圆形圜底坑 , 坑口径2、深0.7米 。 坑内堆积为黄灰色土 , 质地较疏松 , 包含陶器、石器等遗物(图八) 。 陶片多为夹砂灰陶 , 纹饰以绳纹为主 , 可辨器形有鬲、罐 。 石器有凿、刀等 。
H99 位于IIT6645中部 , 叠压于第8层下 , 被H82、H95打破 。 坑口平面呈圆形 , 为桶形平底坑 , 口径2.35~2.6、底径2~2.3、深1.25米 。 坑内堆积为黑褐色填土 , 质地疏松 , 出土物较少(图九)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3.陶窑仅介绍1座 。
Y2建于H82南壁 。 H82是Y2的操作坑 , 很可能也是取土坑 , 坑内的部分堆积当来自烧窑的废弃物 。 H82开口于第7层下 , 被H84打破 , 并打破H96 。 H82为跨越4个探方的巨型不规则形坑 , 长14、宽11.7、深3余米 , 已清理部分的堆积可分为9层(下面还有少部分堆积未清理) 。 第1~4层为水平状堆积 。 第1层为浅红褐色土 , 较致密 , 厚0.15~0.4米;第2层为红黄色花土 , 略疏松 , 厚0.55-0.9米;第3层是浅灰褐色土 , 质地疏松 , 厚0-2~0.5米;第4层为黑黄色杂土 , 质地紧密 , 厚0.25-0.5米 。 这4层堆积均出土一些陶器、石器和骨器 。 陶器可辨器形包括鬲、學、罐、豆、扁壶等 , 第2层还出土数块扁平状类似铺地砖的器物 。 第5~8层呈斜坡状堆积 , 大多存在局部交错叠压现象 。 第5层为浅灰色土 , 较疏松 , 厚0.2~0.5米;第6层为红褐色土 , 质地疏松 , 最厚处0.45米;第7层为黄褐色土 , 土质致密 , 最厚处0.6米;第8层为红褐色土 , 质地疏松 , 厚0.55米 。 这4层包含物甚少 , 仅见少量陶片 , 器形多不可辨 。 第9层为深褐色土 , 土质致密 , 出土少量陶片 , 可辨器形有罐等 。 从坑内堆积的形状和包含物判断 , 第5层以上部分 , 特别是第3、4层含有较多的烧土 , 当与陶窑使用时的残余堆积有关 , 而第5层以下部分形成的时间或许早于陶窑的建造和使用时间 。
陶窑由火膛、火口、火道、窑室等四部分组成 。 火膛为长方形竖坑 , 长约0.6、宽约0.34、高约0.5米 , 四壁均为青色烧土 , 火膛以三个火口与火道相通至窑室 。 火口位于火膛顶端 , 宽0.47、高0.25米 。 窑室内有三条主火道 , 每条宽0.1-0.2米 , 两边的主火道外侧还各有两条分支火道 。 窑室略呈圆形 , 弧壁袋状 , 上部已遭严重破坏 , 底部直径约1.54米 。 Y2内堆积为浅灰褐色土 , 质地疏松 , 夹杂较多炭屑及青红色烧土 , 出土少量陶片、骨头、石块等(图一0) 。
山西|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2年勘查与发掘简报
本文图片

(二)TG14
TG14发掘于2012年春季 , 位于2009年发掘区东南500余米处 , 距东壕沟近300米 , 长60、宽3米 。 该区域地表距生土面深度一般为1.2米左右 , 属遗址中埋藏较浅的区域 , 地层堆积简单 , 遗迹也较稀疏 , 耕土层下便是龙山时期文化层及少量灰坑、房址等遗迹 。 其中包括龙山期灰坑17座、房址4座 , 一些灰坑含大量灰烬、烧土和碎陶片 , 为附近房内居民的生活垃圾 。 尽管只有零星房址发现 , 但也说明当时有人在此居住生活 , 只是由于时间短或人员少 , 导致遗迹不多 。 现将这一区域内比较典型的房址和灰坑介绍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