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评展|让人困惑的“隐逸”:大都会里看归隐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近期的新展“独居中的陪伴:中国艺术中的归隐与相聚”(“Companions in Solitude: Reclusion and Communion in Chinese Art”)从宋代到当代 , 通过120余件中国书画与其他文物 , 分两期呈现归隐和相聚这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
但这个展览(现为第一期)不时让人感到困惑 , 比如遴选的展品 , 是否能代表并诠释“归隐与相聚” 。 由于策展理念略显保守 , 缺乏挖掘主题 , “归隐”这个概念在最后沦为了一种形式 , 似乎只要一个人在一个空间里便算是归隐 , 包括深闺中的女性 , 或者在松台独坐的人 。 我更渴望看到对“归隐”有意识的探讨 。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近期的新展“Companions in Solitude: Reclusion and Communion in Chinese Art”(独居中的陪伴:中国艺术中的归隐与相聚)从宋代到当代 , 通过绘画 , 书法 , 雕刻 , 陶瓷 , 奇石呈现了归隐和相聚这个经久不衰的渴望和它在视觉上不减的魅力 。 十个篇章构成了第一期展览(到2022年1月9日):Confronting Nature(面对自然), The Rustic Retreat(乡野的遁所), Fishermen and Woodcutters(渔夫与樵夫), Famous Recluses(著名的隐士), Writing Letters(写信), Reclusion and Communion in Gardens(园林里的归隐与相聚), Women as Recluses in Gardens(作为园林隐者的女性), The Poetry of Reclusion(归隐诗), The Elegant Gathering (雅集), Famous Elegant Gatherings (著名的雅集) 。
自古以来 , 归隐可以有很多理由 。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村民便是先人“避秦时乱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躲避战乱的理由不光在秦代 , 在一进入展厅的傅抱石于1945年创作的《游山图》中也可以看到 。 由于抗日战争的动荡 , 傅抱石从南京逃往四川 。 《游山图》画于重庆金刚坡, 高耸的山脉是一组组芜杂、缠绕的线条 , 拄着拐杖的旅者站在画面的右下角 。 远山的线条就像是他不安的心绪 , 画家将旅人画得渺小凸显越过高山的艰辛 。
和《游山图》正对的是文徵明的《东林避暑图》;寒林、空亭、虚笔 , 将画面指向了元代画家倪瓒(题跋中潘伯鹰也点出了这层联系:“文待诏山水横卷取景云林[注:即倪瓒]”) 。 倪瓒也是一位“隐者” , 在他晚年的十余载里 , 他躲避的是元末敲诈勒索的税吏 , 士兵的劫掠 。 他辗转在友人的家中 , 或是在湖上的小船里寓居 。 就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日子里 , 他的画却看不到一丝波澜 。 在大都会藏的《江渚风林图》里 , 澄净、疏旷、空寂 , 倪瓒在树和石的形象里找到了他的归隐 。
文章图片
【in|评展|让人困惑的“隐逸”:大都会里看归隐】文徵明 , 《东林避暑图》(局部) , 1512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文章图片
倪瓒 , 《江渚风林图》 , 1363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该展未展出)
归隐与其说是一种行为 , 还不如说是一种状态 。 就像《桃花源记》的“隐”不光是关于躲避战乱 ,更是寄托了某种对理想世界的想象 , 那种绝然于世的宁静与平和 。 沈周承袭了这样的质素 , 并融合了倪瓒的澄淡和简约;在展出的《溪山秋色》里 , 沈周也旗帜鲜明地说“此卷仿倪云林意为之” 。 沈周虽不困囿于乱世 , 但他有着他的归隐:他拒绝出仕 , 在苏州一方郊游、吟诗、作画 。 这幅长卷有着倪瓒的影子:萧疏的树石 , 静逸和节制 。但另一方面 , 沈周又将倪瓒的简约推向了又一个极致:平台上的亭子和右下角的房屋 , 像是儿童的戏作 , 大胆地宣誓和皴擦点染的技法割席 , 和写实的笔触割席;那种笔触承载了某种理想:原始的质朴和童真 。
- 笑刑!故事:古代最“温柔”的酷刑,用动物让人痛不欲生!
- 作曲$陈奕迅《十年》里的“那两个字”是啥?网友的答案,差点让人笑翻
- 书法|评展 | 失去灵魂的书写——从一场清代楹联展谈起
- 招聘|双北组合再次并肩,老搭档让人泪目,北枫说出不做职业选手的原因
- 春游$苏轼最经典的一首词,豁达的人生态度让人醍醐灌顶!
- 林黛玉!陈晓旭除了林黛玉,还有这个经典角色,让人叹惋!
- 山窝&林徽因生前未发表的一首诗,虽写于病榻之上,仍让人觉得岁月静好
- 福斯蒂诺#光让人间充满精彩:西班牙画家福斯蒂诺的作品
- 漏洞$《倚天屠龙记》中一个漏洞,金庸修订三次都没发现,让人难以理解!
- 李泌$4副不出名却妙笔生花的对联,让人耳目一新,佩服作者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