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评展|让人困惑的“隐逸”:大都会里看归隐( 二 )


in|评展|让人困惑的“隐逸”:大都会里看归隐
文章图片

沈周 , 《溪山秋色》(局部) , 约1490-1500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in|评展|让人困惑的“隐逸”:大都会里看归隐
文章图片

沈周 , 《溪山秋色》(细节) , 约1490-1500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有着同样渴望的还有宋代的李结 , 他身居朝中 , 向往归隐 。 展出的《西塞渔社图》是1170年左 右的手卷 , 畅想了他辞官后在西塞山的退隐之所 。 根据方闻在《超越再现》 , 此处的西塞山位于太湖边上、湖州区域 , 这里自唐代便有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 桃花流水鳜鱼 肥 。 青箬笠 , 绿蓑衣 , 斜风细雨不须归” 。 “白”、“桃花”、“青”、“绿” , 这些极富色彩的初春印象 点染了此处的景致 , 最后却收束在“斜风细雨”的朦胧和“不须归”的留恋里 。 《西塞渔社图》也是如此 , 经年的磨损 , 绢面掉落的颜色 , 令图像变得昏暗 , 但却构成了它迷蒙的气质 。 在此之上 ,依然可以看到远景连绵的山丘 , 石青石绿微弱却莹亮 , 前景莲叶田田 , 十分可人 。 而在青绿的山川间 , 散落着独幢小屋 , 似是渔人家;在一片蓊郁的树林间 , 可见画者精致的寓所 , 浮在水上的蜿蜒走廊和一方莲塘 。
《西塞渔社图》正对着的一幅书法长卷是该画的题跋 , 来自范成大、洪迈、周必大 , 皆是宋代颇负盛名的文士 。 它不光是见证了李结的圈子 , 更见证了“归隐”的社交性 。 归隐不再单单是个人的避世 , 或是某种理想的状态 , 在李结这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符号:一个需要被认知 , 被欣赏 ,被认同的追求 。 李结畅想的退隐之所 , 代表了他的志趣和审美;归隐成为了李结塑造自身社会形象的一种方式 , 也是圈子内的个人宣发自我的一个场所 。
in|评展|让人困惑的“隐逸”:大都会里看归隐
文章图片

李结 , 《西塞渔社图》(局部) , 约1170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in|评展|让人困惑的“隐逸”:大都会里看归隐
文章图片

李结 , 《西塞渔社图》(局部) , 约1170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让人较为惊喜的是“Writing Letters(写信)”部分;说起“归隐与相聚” , 或许没有什么比信札更直接 , 更有说服力地诠释“相聚” 。 八幅信札悬挂在一个小小的侧室 , 可以容纳两三人 , 这样的空间里观看/阅读信札十分匹配信札私密的性质 。 从这些信札可以瞥见每一个负有盛名的写信者背后的家长里短和真切的生活轨迹 。 展出的宋珏十七世纪早期的《行书信札》便是一次相聚的邀约 ,而另一封更多是细碎的、没有关联的日常:时局的动荡 , 他的好友孟阳为收信人用贵重的墨作画, 最后向收件人索要一些绸缎为小儿满月(或满岁)制衣 。 展出的信札里还有文徵明在早年(约 1506–1510年)为其岳父写的《致丈人吴愈书》 。 有意思的是 , 信的结尾有十八世纪张照的小字题跋:“ 此与雪诗具先生少时笔 , 然其功力已是赵仲穆[注:赵雍]、子俊[注:赵孟籲]几行矣 。 照记” 。文徵明生活里的私信 , 对于张照而言 , 成了可以被收藏的物件 , 他用鉴赏家的角度 , 将文徵明早年的书法和赵雍 , 赵孟籲的进行比较(两位都是元代赵孟頫的亲属) 。 他收藏的不光是这位吴门画派巨擘的字迹 , 更是他成长的印迹(“先生少时笔”) 。 琐碎的内容不再是这些后世收藏家的关切;文字从内容中抽离出来 , 以美的形式备受珍藏 。
in|评展|让人困惑的“隐逸”:大都会里看归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