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悲秋是一种“病”?|周末读诗

我说给江南诗人写一封信去 ,乃窥见院子里一株树叶的疏影 ,他们写了日午一封信 。我想写一首诗 ,犹如日 , 犹如月 ,犹如午阴 ,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 —— 我的诗情没有两片叶子 。——废名《寄之琳》
一、悲秋是一种“病”?
/ /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 /
自古逢秋悲寂寥 。 不仅自古 , 悲秋可追溯到造字之初 。 我们来看“愁”这个字 , 秋心为愁 , 或曰秋天有一颗哀愁的心 。 凡是与人的感觉、感情有关的字 , 大都在“心”部 , 比如怒和恕 。 什么是怒?这个汉字明白告诉你 , 怒就是奴心 , 即心被奴役而不能自主 。 什么是恕?同样如字所示 , 恕就是如心 , 我心如你心 , 如心之本然 。
秋天的心就是愁 。 问题来了:秋天有心吗?要回答这个问题 , 可以写一篇很长的哲学论文 , 因为它涉及什么是心、什么又是秋天 。 一个问题总是带出更多的问题 , 我们对此不作展开 , 简单而言 , 只要想想:是谁定义了秋天 , 谁造出了“秋”这个字?是人类 , 具体应该说是体验过这个季节的人类 。 秋天并非绝对的存在 , 对于生活在不同纬度(也包括维度)的人 , 秋天是不一样的 , 有些地区根本没有我们所说的“秋天” 。 可见 , 秋天只是一部分人约定俗成的定义 , 秋心为愁 , 此心当然就是他们在秋天的心 。
气之动物 , 物之感人 , 故摇荡性情 , 行诸舞咏 。 中国文学从《诗经》起 , 人与自然就表现出血肉相连的关系 , 风光节候 , 草木虫鱼 , 似乎无不与人同命运共呼吸 , 后来谓之“天人合一” 。 故当秋风萧瑟 , 木叶飘零 , 鸟去兽隐 , 岁之将终 , 敏感的人们心生悲凉 , 自伤年华易逝 , 哀叹美人迟暮 。
“悲哉!秋之为气也 , 萧瑟兮草木黄落而变衰 ,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 ”战国宋玉的《九辩》 , 奠定了古代文学中“悲秋”的基调 , 乃至悲秋几乎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感反应模式 。
然而 , 秋天一定令人悲伤吗?可能在秋风苦雨的日子 , 或某个天寒日短的薄暮 , 我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到难过 , 但翌日天晴 , 秋高气爽 , 又会顿时逸兴高歌 。 坦白说 , 我最爱的就是秋天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刘禹锡这句宣言诗 , 使他的两首《秋词》 , 在自古一片悲秋声中 , 听起来有点振聋发聩 。 是啊 , 秋日也可胜过春朝 。 杜牧的《山行》曰:“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满山红叶黄叶 , 比二月春花还要缤纷绚烂 。
秋色更有一种明净淡远 , 令人心旷神怡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 一鹤冲霄 , 诗情随之飞扬 , 这是刘禹锡诗中的意象 。 在城市里很难见到鹤 , 但秋色无所不在:街头静静的阳光 , 一株艳红的葡萄藤 , 水边洁白的荻花 , 空气中草木的芳香……
如果能放空身心 , 全然感受这些秋色 , 你就是活在当下 , 诗不诗情的都不必去想它 。
刘禹锡|悲秋是一种“病”?|周末读诗
文章图片

清 恽冰《蒲塘秋艳图》
二、读诗就是醒着做梦
/ /
《秋词二首·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
数树深红出浅黄 。
试上高楼清入骨 ,
岂如春色嗾人狂 。
/ /
文字就是能量 , 我们读诗的重点不在理解意思 , 而在接受文字传递的能量 , 这些能量会在我们身上引发感受 , 尤其是潜意识中的感受 。 有时一首与你所在情境无关的诗 , 会莫名地触动并陪伴你 。 这是读诗的私人乐趣 , 每个人都是如此 。 别说一首诗 , 哪怕一个词 , 对我们也有这样的作用 , 比如“山” , 当你读出“山” , 你已在某种程度上与山发生了能量的感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