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百年经典儿童文学对我们的情感养成究竟做了什么?( 二 )


非常有趣的是 , 在当时这类流行的校园小说和教养手册里 , “虔诚的信靠”被认为是“阳刚气概”的组成内容之一;而到了20世纪初 , 尽管仍然承认宗教情怀的重要性 , 斯坦利·霍尔在其著名的教育手册《少年期》和《青春期》里却已将“信任”定位为“阴柔情绪” , 告诫男孩应当避免受之影响;学者们发现 , 直到20世纪70年代 , 许多童书才开始真正走出基督教文化的笼罩 , 帮助儿童与青少年去适应一个新生的多元主义时代 。 这本书以《上帝 , 你在吗?是我 , 玛格丽特》为例 , 少女主人公面对祖辈和父辈不同的宗教信仰深感夹缝中生存的两难压力 , 最后她以独属于自己的方式定义了自己的“信仰”和“上帝” 。
从上述童书文本的“信任”书写演变轨迹来看 , 少儿的“信任”情绪逐渐走出了“神”与“权威成人”的双重历史的束缚 。 这本书的其他章节也多次论证了这一观点 , 即现代童书的道德是挣脱神权、世俗父权等一切社会等级秩序的道德 , 它们暗示着儿童需要逐渐成长为对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负责任的主体 , 这可能既给儿童带来了压力亦赋予了自由 。
这种成人对儿童的“放权” , 正是这本书考察的时代 , 即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童书情感书写和教化的整体趋势 。
02
儿童文学情感书写
逐渐强调长幼关系的平等化
童书情感书写背后包蕴的民主化倾向主要可以从两大方面见出 , 即长幼关系的平等化和同侪关系的重要化 。
从前的儿童文学中 , 孩子是被动受教的一方 ,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 现代童书越来越多地对不平等的长幼关系做出反思 。 《情感学习》中对“痛苦”的探讨就重点考察了暴力体罚带来的身体疼痛经验在现代童书中承担的独特功能 。
儿童文学|百年经典儿童文学对我们的情感养成究竟做了什么?
本文图片

《纽扣战争》 , [法] 路易·佩尔戈 著 , 左林 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4月版
以儿童小说《纽扣战争》为例 , 故事将“体罚之痛”与父辈的教育无能相关联 , 即向读者暗示了“儿童的痛苦”是一种由成人教育者控制的教育工具 , 是权力的炫示 。 随着儿童的被“发现”和重视 , 人们越来越相信在他们身上施加痛苦与对成人如此行为一样 , 都是破坏其人格的恶劣行为;同时 , 儿童文学也不遗余力地告诉读者 , 痛苦体验往往会衍生出一系列“成长问题” , 如逃跑、以暴制暴、酗酒甚至自杀 , 以此带领现代读者建立暴力情境下的“合乎寻常”的情感反应式(供儿童模仿) , 以及“痛苦”情感与“问题行为”后果之间的紧密关联 。
由于最终促成“成长”的乃是少儿主人公自己对弱者的痛苦的同理心 , 收敛了自身的暴力行为 , 而非父母加诸其身的强制 , 《骑鹅历险记》和《秘密花园》里主角的变化从另一面向上暗示了父母暴力的无效 。 因此在某种角度上 , 秉承了平等和博爱理念的儿童文学非常直接地告知人们——并非体验痛苦或苦难 , 而是克服造成别人(尤其是弱势族群)痛苦的行为 , 才是“现代社会中成熟人格”的重要标志 。
儿童文学|百年经典儿童文学对我们的情感养成究竟做了什么?
本文图片

《秘密花园》 , [美] 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 著 , 李文俊 译 , 译林出版社2017年3月版
我们也可以观察到 , 假如成人教育者放纵自己的权力对儿童施加痛苦 , 那么童书将越来越毫不留情地剥夺他们的教养职能——就像《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父亲失去了继续为父的资格 , 而家长的失败却成了承受痛苦与挫折的主角儿童后续的“单独或同侪”行动并成为“英雄”的主要催化剂 。 事实上 , 这一类儿童文学也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让共读的成人教育者同理了“痛苦会生成痛苦”、施加痛苦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和客观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