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百年经典儿童文学对我们的情感养成究竟做了什么?( 四 )


儿童文学|百年经典儿童文学对我们的情感养成究竟做了什么?
本文图片

《海蒂》 , [瑞士]约翰娜·斯比丽 著 , 朱碧恒 译 , 中信出版社2018年1月版
从“困境解决”的角度看 , 像《海蒂》这样的早期作品中主人公被允许回归山林 , 但晚近的作品里儿童主人公则必须学会直面城市社会和现代生活的流动性 , 发挥其能动意志 , 和新同伴们一起 , 在城市空间里想方设法开辟出由儿童自己定义、构建的“新天地” , 思乡情结在批判作用之外 , 也彰显了晚近童书对儿童能动性和自由的期许 。
同时 , 新左派影响下的欧美儿文作品有时候会发现父母极端情绪的根源是他们的工作问题 , 而父母保守的性教育理念与他们满满当当的工作挤压掉了感情的肉体化表达有关 。 这些劳工视角的观察与分析思路、对资本主义劳动制度的思考 , 很值得原创儿童文学借鉴与思考 。
而欧美儿童文学作品对“无聊”主题的书写或许是国内写作者最陌生和可深思的部分 。 20世纪中叶以前的旧左派童书停留在阶级压迫和社会正义这样的写实性议题上 , 但70年代以后 , 在新左派背景影响下 , 欧美儿童文学开始关注像“无聊”这样的现代主义文学经典题目 , 也就是围绕现代社会中人们被虚无所纠缠的情绪(而非具体生活或环境)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
儿童文学|百年经典儿童文学对我们的情感养成究竟做了什么?
本文图片

《毛毛》 , [德] 米切尔·恩德 著 , 杨武能 译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年7月版
《情感学习》以米切尔·恩德的《毛毛》为例 , 指出了晚近儿童文学作品对善于运算的、反情绪的“理性”的反思 , 指出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构成的居住空间加重了现代人的“无聊”情绪 , 也谈及全自动的“完美设计”玩具限制了儿童想象的空间 。
成年人角色在这类作品中总是扮演着“资本主义理性” , 计算着实用、安全 , 筹谋着效率和利润 , 穷人和儿童的肉体与情绪总是被忽视的对象 。 新左派同样把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带入了最近的儿童文学思考中 , 消费社会无法通过昂贵的玩具和化妆品实现它们承诺的幸福 , 除去大量生产消费符号和单调的消费行为 , 人们失去了更具个性化的寻觅和实现幸福的途径 。
相比之下 , 我们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尚且停留在对儿童思想及情绪的引导上 , 至多不过赞美了威廉·布莱克所谓的“天真”性(及其相关价值合集 , 如勇敢、游戏精神、善良等通常属于“儿童”一端的属性品质) 。 纯粹道德的关注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教化”性而非“平等视之”的体现 , 我们的儿童文学可以说完全没有触及像“无聊”这样的现代文学标志性议题——当我们的成人文学作品中早已大量拥有该议题的探讨 , 原创儿童文学的写作者们仿佛从未敢设想、又或者是不屑于设想儿童和儿童文学可以也会与这样严肃深刻的现代性困境产生关联 , 遑论思考上述“儿童性”对这类现代性困境有何独特意义 。
因而归根结底 , 这是我们的原创环境存在根深蒂固的对儿童与儿童文学的傲慢与偏见使然 , 以至于像“虚无”这样的哲学与情绪困境于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之间“歧视的围墙”中颇为诡谲地成为了更“高级”的题目 , 反过来又巩固了这道围墙 。
正如《情感学习》的作者们指出的 , 我们观察儿童文学内的情感书写 , 是为了发现儿童对书籍人物的模仿并非简单复制而是转化它们 。 每一个孩子会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放入自己的理解 , 而这又势必受到其所在的文化环境影响 , 其中权力差异和文化霸权更是我们不应忽略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