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专访张峰|古尔纳:以流散者的身份回看非洲故土

看到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字 , 第一个浮现在绝大多数读者脑海中的问题应是: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谁?根据非常有限的一些资料我们知道 , 古尔纳是位小说家 , 同时也是文学研究者;1948年出生的古尔纳因国内战乱于20世纪60年代末移民英国 , 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 , 作品《天堂》曾入围1994年的布克奖 。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张峰的《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流散写作概观》一文中我们进一步知道 , 古尔纳的作品和其非洲人的身份、移民经历有着密切联系 。 作为难民 , 古尔纳在现实中游走在英国和非洲之间 , 而在文化上 , 他同样游走于两者之间 , 在作品中对难民的“身份”和归属问题持续做出探究与思考 。 关于古尔纳的获奖、写作风格和对“身份”的思考 , 我们采访了张峰 。
采写|张进
新京报:得知古尔纳这位鲜为中国读者所知的作家获得诺奖 , 你的第一反应是怎样的?你认为他的作品获得诺奖的原因有哪些?
张峰:我的第一反应是非常出乎意料 。 当然 ,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自有他们的评价标准 , 我只能从一个文学研究者的角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 一是古尔纳的获奖体现了近年来人们对移民 , 特别是难民问题的持续关注 。 二是从写作题材看 , 古尔纳对非洲殖民历史、非洲与欧洲的关系、非裔移民在英国的经历与身份认同等话题的写作有着重要价值 。 三是从写作风格来看 , 古尔纳在延续英国流散文学写作传统的同时 , 在叙事和语言等方面有着碎片化叙事、诗性语言的特征 。
新京报:同为移民作家 , 与石黑一雄、奈保尔、拉什迪相比 , 古尔纳被较少讨论的原因有哪些?
张峰:与被誉为当代英国移民作家“三雄”的奈保尔、石黑一雄、拉什迪相比 , 古尔纳的知名度确实低不少 , 个人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 奈保尔、石黑一雄、拉什迪都获得过布克奖 , 奈保尔、石黑一雄还分别获得过2001年度和2017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 古尔纳虽然有两部作品曾入围布克奖 , 但终未获奖 。 “三雄”的声望太高 , 自然盖过了古尔纳等一大批移民作家 。 其次 , 古尔纳是一个学者型作家 , 扮演着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和作家的三重角色 , 与职业作家相比 , 其作家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 。 此外 , 就文学价值而言 , 古尔纳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贡献可能没有前述三位作家那么大 , 加之就文学的跨文化传播而言 , 古尔纳的作品目前尚未被翻译成中文 , 在国内也鲜为人知 。
故土|专访张峰|古尔纳:以流散者的身份回看非洲故土
文章图片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
新京报:除了写小说 , 古尔纳还是一位文学研究者 , 研究过奈保尔、拉什迪等移民作家 , 他的研究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很明显 。 他的写作受到奈保尔等人的影响吗?他的作品主要受到哪些作家的影响?
张峰:古尔纳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乔治·拉明(George Lamming)、塞缪尔·赛尔文(Samuel Selvon)、奈保尔等英国移民作家的影响 , 同时也受到了索因卡(Wole Soyinka)、本·奥克利(Ben Okri)等非洲本土作家的影响 。
新京报:作为非洲作家 , 他的作品与“殖民和后殖民”应有密切的联系 。 他的作品和非洲的现实有着怎样的关系?古尔纳如何看待非洲现实?
张峰:古尔纳的作品更多关注非洲的历史 , 特别是殖民历史给非洲人民带来的负面影响 , 对殖民罪恶和殖民余孽的讨伐中折射出其对非洲现实的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