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女性主义思潮涌动,她们选择回归家庭( 五 )


这种强调与展现女性赋权、自信和适应力等积极品质的当代再现是一致的 。 想想受积极心理学启发并以其为基础建立的“幸福产业”(happiness industry) , 以及一直以来推崇宁静、内心平静、温暖、幸福、成功和正能量等妇女理念的新时代/自助型言论 , 当今无数针对妇女的信息都支持积极情绪 , 反对“消极”情绪 , 特别是恼怒、愤慨和抱怨这类 。 安妮—玛丽·斯劳特在性别平等论争中的表现 , 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趋势 , 反过来也推动了它 。
媒体|女性主义思潮涌动,她们选择回归家庭
文章图片

美剧《九个完美陌生人》剧照 。
正如凯瑟琳·罗滕贝格指出的 , 斯劳特在其多次被人们引用的文章《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中详细阐述了她的性别平等计划 , 后来又扩写为《未竟之业》一书 , 但整个计划的立基都是要求中产阶级白人妇女“通过平衡工作与生活来实现幸福 , 而平衡本身就是妇女进步的标志” 。 对积极态度和正能量的强调 , 也体现在对非白人职业妇女的劝勉中 。 例如 , 美国黑人职业妇女组织(US Black Career Women’s Network)“致力于非裔美国妇女的职业发展” , 并将“黑人职业妇女”定义为“自信、坚强的黑人妇女” ,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 , 她们“仍旧秉持积极的心态和形象 , 建立社交网络 , 追求职业发展、教育和指导 , 以期实现自己的目标” 。 广告、社交媒体、女性杂志、自助书籍、应用软件和其他媒体中类似的呼吁 , 也套用那些诱导女性热爱自己、赞美自己的“励志”格言 。 “找到你的热情所在 , 创造你热爱的生活”(见伊万卡·特朗普《职业妇女》第一章) , “相信自己 , 否则没人会相信你” ,诸如此类 。
这种对积极情绪和积极心态的赞扬和支持 , 以及相应对消极情绪和想法的否定 , 与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话语转向“当下”的势头密切相关 。 诸多诱导妇女“活在当下”的自助类文章、博客和信息都佐证了这点 。 例如 , 在《职业妇女》中 , 伊万卡·特朗普就敦促妇女“聪明地把握当下” , 而不要徒劳无功地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 类似地 , 苹果公司零售部门的高级副总裁、博柏利(Burberry)前首席执行官安杰拉·阿伦茨(Angela Ahrendts)也在“商界领袖与女儿们”(Leaders & Daughters)建议网站上劝导女儿们“永远要活在当下” 。 凯瑟琳·罗滕贝格通过分析两个点击率很高的“妈咪博客”——博主是放弃在企业蒸蒸日上的职业生涯的美国妇女——显示了女博主们是如何翻来覆去地表达享受当下、把握眼前、充实而有意义地过好每一刻的愿望的 。 这一愿望与当代流传广泛的幸福与平衡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罗滕贝格认为 , “活在当下是对现状进行情感投资” , 因此 , 转向当下既掐灭了设想另一种前景的可能性 , 也排除了为创造更平等的社会提出具体要求的念头 。
甚至对大众女性主义及其鼓吹的妇女赋权持批评态度的观点 , 也往往带有形势在进步、改变乃大势所趋的意味 。 例如 , 蕾切尔·阿罗塞蒂(Rachel Aroseti)在《卫报》(2017年5月10日)上撰文 , 讽刺有些“卖弄女权思想的电视剧” , 诸如网飞出品的《女孩老板》(Girlboss) , 是“女性主义毫无意义的分支” 。 她批判《女孩老板》建议妇女“模仿男性举止 , 永远不能抱怨不平等 , 而要积极加入物化自我的行列” 。 然而 , 虽然阿罗塞蒂对该剧及其赋权式的女性主义提出了批判 , 但她以乐观基调收尾 , 与上文引述的主管的做法并无二致 。 她写道 , 该剧通过把我们带回“2006年的黑暗岁月” , 来“提醒我们现在(多数时候)的形势有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