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我们眼中的老铺名号:苍老是一段年华( 二 )


袁家方接着说:“掌柜的不喝酒,就问这些人当天经营的情况。比如对上市的,就问他油市、粮市、菜市的行情,各市还要问三个行市:买之前的行市、买时的行市和现在的行市。如果答不上来,就是失职。对管账的,要求能回答出钱柜上出多少、进多少,要一清二楚。俗话说,‘买卖常算,庄稼常看。’糊里糊涂可不行。附近的老住户老太太说我一天上八趟六必居,她能买八次酱菜吗?她一定是炒菜突然发现没酱油了,拔腿就去买一趟,油热了,酱油也买回来了,这正是胡同里油盐店才有的景致。这也说明,六必居首先是服务周边胡同居民的油盐店,第二才是名扬京城的大酱园。”
说话间进大门上电梯来到“六必居博物馆”,三层空间,四个展示单元,令人感到面积比想象中大得多。放眼看去,悬挂于大门上方的“六必居”老匾,笔势威风凛凛,堪称镇馆之宝。馆内不仅有发掘的六必居明代老井,还有复原的昔日老店“六必工艺”人物雕塑场景,展柜里陈列着六必居数百年来的账单、照片、功牌、印章、房契、算盘、油灯、酒壶、牌匾及生产制作工器具等近百件藏品,老物件琳琅满目,身临其境更体会到数百年酱园历尽沧桑的创立与发展。
袁家方指着一张老照片介绍:上面写着民国25年本号500年纪念同仁留念,民国25年是1936年,往前推500年,是1436年,也就是六必居明朝正统元年开业的时间。居中位置的人叫张夺标,在1900年义和团时期前门4000家铺户一夜之间变成火海,烧那把大火时,19岁的他带着几个徒工第一件事就是冲出来把匾摘下,抬到小市口的临汾会馆保护起来。因为救匾有功,六必居重建之后,他被提升为经理,一直干了约50多年。据说当时东家赶到火场时,先问匾在哪,一听已经抬到会馆,扭头就走了。这也说明以前老商家对自己的名号之爱护。
不少会友感叹,展馆在搜集和整理历史上真是下了功夫,其中有一封员工给家里写的信,是一手漂亮的毛笔小楷。袁家方说,老字号徒工是要练字的,而且一代又一代不断教育员工,让他们知道名号就像自己的身家那么重要。比如说,第一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老字号在培训自己员工的过程中,连睡觉什么姿势都要注意。还有书法训练,所以记的账本都那么整齐。
“平常还要练眼力见儿,看见哪脏赶紧过去收拾干净。这总使我想到于是之先生在《茶馆》里的表演,我想于先生肯定深入生活观察特别细。他手里老拿块抹布,一边说话一边就把桌子擦干净了。”袁家方说,“就连往肩上搭白毛巾,手那么一翘的动作,我后来也在一个店里看见过,这也反映出老企业的员工处处关心企业,时时想着让它纤尘不染。”
【 老字号$我们眼中的老铺名号:苍老是一段年华】市民文化和老字号文化交融出京味商文化
从粮食店街转过弯,便来到游人如织的大栅栏街。袁家方指着瑞蚨祥的气派门面告诉大家:“瑞蚨祥的一位老经理曾经说过,1901年瑞蚨祥在重新恢复时,门面设计加了防火防盗防水功能,后来它的整体建筑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看它建筑特点是中西合璧,正面有道12米的沟,攀爬起来非常费劲,起到防盗的功能。另外这个门是能进马车的,有达官贵人要来,打开门马车能进去。原来这个门是包着铁皮的木门,如果发大水,里外挡上沙袋,水进不去。如果着火了,把这门一关,铁皮隔火,而且它里面的天井本身是活动的,实际上中间这段5-7米的距离也是一个天然的隔火带。”
瑞蚨祥的“蚨”字是取《搜神记》里青蚨还钱的故事。青蚨是像鸟不是鸟像蝙蝠又不是蝙蝠的一种虫子,母青蚨的血涂在铜钱上,能召唤回铜钱,钱转着圈回家,古籍的原话叫“轮转无语”。实际上讲的是货币和商品之间不断换位,引起货币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