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我们眼中的老铺名号:苍老是一段年华( 三 )


80年代有人问沃尔玛的老总:你的连锁业态是怎么发明的?他说是受中国北京一个老企业启发,它的名字和一种神奇的虫子有关,指的就是瑞蚨祥。
袁家方特别指出:“瑞蚨祥殿堂的深度我拿步子量过,后来又查到一个测绘数据是40米深。当年电力不足,这种情况下殿堂里光线就很暗淡,于是在中间搭了一个12米高的玻璃顶,人们走到那儿会突然感觉亮了,用自然光补充了室内光线。过去北京老绸布店讲暗布,就是室内要布置得比自然光暗一点,这样顾客买完布出门一看,更鲜艳了。由此我们就能看到,老字号在建筑上都要琢磨怎样经营适合自己的商品。”
袁家方又指着斜对面的张一元茶店讲到,1995年一个中午,他无意中站到了张一元门口,“当时又热又渴又累,没想到店内茶叶的香味在我身后像喷出来一样。我记得当年店铺是木结构的,据说90年代改造门店时,拆下来的木椽子都是茶叶的香味。我当时还想,要是那木头留下一段,展示在这里,能让大家闻到茶叶的香味,多好。”
张一元的老经理曾跟袁家方说起,茶叶的起源地在哪,怎么种、怎么采,包括一套加工流程,都是很专业很讲究的。
为什么一说老字号就是百年老店?在袁家方看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字号同样也面临不断换人的问题,“百年,难就难在那套做法是不是和前头的人一样,而且能够让几代人都和前人一样,把好的传统继承、发扬下去,甚至还有不断的创新”。
他举例说,国家工商局在新千年初有过一个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调研报告,1-5年的企业占全国1300万企业总数的50%,换句话说,很多企业不到五年就凉了,而且,活过五年的,往往七年之痒又来了。“我们今天的人,是不是也要到老字号寻找智慧?我爷爷喜欢六必居,我父亲喜欢六必居,我打小也吃六必居,到现在我儿子还吃。”
袁家方接着说:“为什么老百姓跑很远路,非要到大栅栏本店来买?老字号一代一代传递,能让老百姓一代一代认可,最后就形成类似土特产的概念,成为国民性产品。老字号的产品就变成了一种民间风俗,成了风俗习惯可不得了,你要把六必居酱菜的味儿给改了可不成。无形中企业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和周边老百姓形成互动,这实际上是老字号企业文化的外溢,市民文化和老字号文化交融出来了京味商文化。”
老建筑通过建筑结构调整了顾客的心理
再往前走不远,就到了同仁堂。袁家方笑着说:“同仁堂这个位置,就是前门大街的0.618。说同仁堂,还有一件不多见的‘故实’。”他介绍,老同仁堂过去是个“下漥子”门面,进店得先下好几步台阶。换句话说,同仁堂老铺比大栅栏街面要低一米多,就像路边的小沟壕。
“我小时候听老人说,当年公共厕所稀缺,每到夜深人静,总有人在同仁堂门前方便。每天夜里,同仁堂的伙计们总能听到门外有动静,但他们从不吭声。清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清理门前的粪便,也从不埋怨。后来他们发现,哪天铲除的粪便多,那天的生意就一定好。”
若干年后,袁家方看到夏仁虎先生所著《旧京琐记》中提到这件事:大栅栏之同仁堂生意最盛,然其门前为街人聚而便溺之所,主人不为忤,但清晨命人泛扫而已。谓其地为百鸟朝凤,最发旺云。
唐鲁孙先生在《西鹤年同仁堂——三百年的老中药铺》一文中,也记载了这个逸事:老年间大栅栏商店鳞次栉比,十家倒有八家没有厕所,开张不久的同仁堂门口就变成尿骚窝子了。乐掌柜的凡事不与人争,虽然坚此百忍,可是门堂之间骚气烘烘的,实在对买卖有绝大影响,打算把门堂垫高,豁亮通风,也就不至于引来方便大众了。于是请来一位先生来摆摆罗盘,看看地形……由此可见,同仁堂从康熙到民国两百多年,始终是倒下台阶的门面。看到夏、唐两先生所言,才知这真的是有所本源的“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