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书法“形势”之争:王羲之最后因何被定为“书圣”?( 三 )


仔细分析这些比喻 , 写一横要“如千里阵云” , 喻体为云 , 这是形;喻状为千里之阵 , 这是势 。 “千里阵云”有形有势 , 属于有生命的形象 , 这是喻旨 。 同样 , 写一点要“如高山坠石” , 喻体为石 , 这是形;喻状为高山坠落 , 这是势 。 “高山坠石”有形有势 , 属于有生命的形象 , 这是喻旨 。 所有的比喻都通过形势合一的方法 , 让点画既是空间的存在 , 有一定的形状和位置 , 同时又是时间的存在 , 有运动的变化 。 形势合一 , 时间与空间合一 , 这样的点画就有生命感了 。 根据这三方面的强调来看 , 卫铄的创作理念是形势并重的 。
|历史上的书法“形势”之争:王羲之最后因何被定为“书圣”?
本文图片

(三)王羲之
传为王羲之的书论著作比较多 , 创作观念表现的很充分 , 特点是强调形势合一 。
第一 ,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夫欲书者 , 先乾研墨 , 凝神静思 , 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 , 令筋脉相连 , 意在笔前 , 然后作字 。 ”在这段话中 , 意在笔前的预想内容一是形:“大小偃仰” , 二是势:“筋脉相连” 。 为什么要强调形 , 他紧接着解释道:“若平直相似 , 状如算子 , 上下方整 , 前后平直 , 便不是书 , 但得其点画耳 。 ”因为这种写法没有变化 , 没有对比 , 没有阴阳关系 , 违背了“书肇于自然”的根本原则 。 至于为什么要强调势 , 他以宋翼的例子 , 讲基本点画的用笔 。 因为有势的介入 , 才有生命的气息 。 文章特别强调形势并重 , 即使是重势的草书 , 在讲到“须缓前急后 , 字体形势 , 状如龙蛇 , 相钩连不断”之后 , 紧接着就强调兼顾造形 , “仍须棱侧起伏 , 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 并且“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 , 注重造形变化的丰富性 。
第二 , 《书论》主要分两部分 , 一部分讲形的写法 , 例如:“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 先须用笔 , 有偃有仰 , 有欹有侧有斜 , 或小或大 , 或长或短 。 凡作一字 , 或类篆籀 , 或似鹄头;或如散隶 , 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 , 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 , 或似妇女纤丽 。 欲书先构筋力 , 然后装束 , 必注意详雅起发 , 绵密疏阔相间 。 每作一点 , 必须悬手作之 , 或作一波 , 抑而后曳 。 每作一字 , 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 , 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 , 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 , 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 , 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 作一字 , 横竖相向;作一行 , 明媚相成 。 第一须存筋藏锋 , 灭迹隐端 。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 , 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 , 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 为一字 , 数体俱入 。 若作一纸之书 , 须字字意别 , 勿使相同 。 ”
另一部分讲势的写法 , 例如:“凡书贵乎沉静 , 令意在笔前 , 字居心后 , 未作之始 , 结思成矣 。 仍下笔不用急 , 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 , 故须迟重 。 心欲急不宜迟 , 何也?心是箭锋 , 箭不欲迟 , 迟则中物不入 。 夫字有缓急 , 一字之中 , 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 , 下手一点 , 点须急 , 横直即须迟 , 欲'乌’之脚急 , 斯乃取形势也 。 每书欲十迟五急 , 十曲五直 , 十藏五出 , 十起五伏 , 方可谓书 。 若直笔急牵裹 , 此暂视似书 , 久味无力 。 ”
第三 , 《笔势论》共十二章 。 《创临章第一》说临摹:“始书之时 , 不可尽其形势 , 一遍正脚手 , 二遍少得形势 , 三遍微微似本 , 四遍加其遒润 , 五遍兼加抽拔 。 ”临摹要尽形尽势 , 其过程先是熟悉手感 , 然后稍得形势 , 再接着偏重形似 , 最后的遒润和抽拔 , 又强调笔势 。 《启心章第二》讲创作 , 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前面部分完全相同 , 核心观点就是形势并重 。 从第三章到第七章讲形的写法 , 《视形章第三》为形的总论 , 《说点章第四》、《处戈章第五》、《健壮章第六》细述点画之形 , 《教悟章第七》细述结体之形 。 从第八章到第十章具体讲势的写法 , 《观形章第八》应当为“观势章第八” , 形字是势字之误 , 理由是前面已经有了“视形章” , 不应重复 , 而且内容讲多种用笔方法 , 属于笔势范围 。 《开要章第九》细述点画之势 , 《节制章第十》细述结体之势 。 总括第十章的内容 , 一言以蔽之 , 形势并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