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gzuo|梅鼎祚《玉合记》的接受与批评( 五 )


三、关目曲折 , 求趣尚奇
除了语言追求骈绮风格之外 , 《玉合记》尤为重视关目结构的安排 , 结构性物件玉合也在剧作中多次出现 , 衔接贯穿全剧 。 梅鼎祚向来崇拜李贽 , 李贽对其亦十分赞赏 。 李贽在《焚书?卷四》评价《玉合记》:“此记亦有许多曲折 , 但当紧要处却缓慢 , 却泛散 , 是以未尽其美 , 然亦不可谓之不知趣矣 。 ”戏曲结构曲折 , 并非平铺直叙;问题在于次要人物过多的穿插影响了主线的发展 , 导致紧要处却缓慢泛散;戏曲节奏虽有破坏 , 但剧作整体上却有趣有味 。
在《李卓吾批评玉合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中 , 李贽也是特意对其戏曲关目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 如第三出《怀春》当柳氏感叹昼长人静 , 不奈幽怀时 , 批语“关目好”;第七出《参成》 , 当柳氏自伤身世时 , 眉批“真 , 真 , 关目都好”;第十一出《义诟》 , 当轻娥发现柳氏、韩生都不在家的时候 , 眉评“关目好”;这三处极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第一处生动地描绘了柳姬的“怀春之情” , 为后续的情节顺利进行做了铺垫;第三处在几番试探韩生后 , 柳姬与韩生将在李王孙的引荐下相会 , 推进了关键情节的发展 。
Dingzuo|梅鼎祚《玉合记》的接受与批评
文章图片

第二十三出《祝发》出 , 当柳氏断发时有“出于不意 , 方有关目”之评 。 当然也有关目做得不恰当之处 , 第二十六出《入道》 , 当轻娥寻找李王孙时 , 看见一个道人很像李王孙 , 向他询问 , 眉评“既像李王孙 , 一见便合疑心 , 何故又先问他 , 少关目” , 表达其中的疑惑 。 李贽一如既往地重视戏曲关目 , 在诸家都在品评其戏曲文辞绮艳之时 , 李贽集中关注其戏曲的内部结构安排 , 并给与了比较中肯的评价 , 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
当然李贽也公正指出其关目的不合情理处 。 如第五出《邂逅》柳姬绣完绣幡 , 眉批云:“前日绣得大半 , 今日还有小半 , 茶熟便完 , 亦少关目 。 ”第二十三出《祝发》柳姬和轻蛾分别扮尼、道 , 互相称对方为“佛前的天女”和“王母前头的许飞琼” , 在兵荒马乱的情况下 , 其实很难有此闲情雅兴 , 所以眉批云:“哪得如此从容 , 删 。 ”柳姬安排轻蛾去道观做道姑 , 柳姬也自断己发入了佛寺 , 李贽评价:“不合先自分路 , 直待贼兵紧急之时 , 各自分头 , 出于不意 , 方有关目 。 ”其实李贽是重视“祝发”关目的 , 其评《琵琶记》第二十五出《祝发买葬》:“如剪发这样题目 , 真是无中生有 , 妙绝千古 。 故做出多少好文字来 。 有好题目 , 自有好文字也 。 ”所以他评论梅鼎祚《祝发》一出的安排是符合情理的 。
当然也有关目不合理处 。 第二十六出《入道》轻蛾去寻李王孙 , 路上碰见一道人 , 向他询问 , 又觉得“仙长倒大像李王孙” , 犹疑不决 , 因此李贽眉批云:“既像李王孙 , 一见便合疑心 , 何故又先问他 , 少关目 。 ”指出其不合情理 。
李贽还尤为追求关目情节之“奇” , 如《焚书》:“韩君平之遇柳姬 , 其事甚奇 , 设使不遇两奇人 , 虽曰奇 , 亦徒然耳 , 此昔人所以叹恨于无缘也 , 方君平之未得柳姬也 , 乃不费一毫力气而遂得之 , 则李王孙之奇 , 千载无其匹也 。 迨君平之既失柳姬也 , 乃不费一时力气而遂复得之 , 则许中丞之奇 , 唯有昆仑奴千载可相伯仲也 。 ”《焚书?卷四》:“世之遭遇奇事如君平者 , 亦岂少哉!唯不遇奇人 , 卒致两地含冤 , 抱恨以死 , 悲矣!”李王孙和许中丞乃二奇人 , 李贽看来 , 许中丞略奇一筹 , “然君平者唯得之太易 , 故失之亦易 , 非许俊奇杰 , 安得复哉?此许中丞所以更奇也 。 ”唯奇 , 才促成奇情、奇侠 。 李贽极为赞赏这种“奇人” , 这与他的个人品格也是一致的 。 其关注“奇” , 把握住了其审美品格 。 如李王孙 , 既是广交名士、仗义疏财的君子 , 又是一位能够成人之美 , 散尽家产的异人 , 还是一个不理俗务、不求名利的仙道之人 , 是名副其实的奇人之一 。 李王孙主动撮合韩生柳氏 , 设酒宴执意将柳姬配与韩生 , “韩郎 , 你名士无虚;柳姬 , 你佳人独立 。 便相配偶 , 不必迟疑 。 ”成全了韩生柳氏的爱情 , 随后又将自己的家计尽赠予二人 , “怎做得守钱的虏” , 李贽对此眉批云:“真丈夫 。 真英雄 , 若守钱虏不止虏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