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人类大脑进化的动力,来源于性竞争吗?( 三 )


“就像不存在智齿基因一样 , 也不存在攻击性基因 。 ”斯蒂芬·杰·古尔德写道 , 暗示行为都是文化性的并不是“生物上的” 。 他讲的事实是正确的 , 但他的引申是错误的 。 智齿不是文化的杰作 , 它们虽然的确是由基因决定的 , 是在青春期后期长出来的 , 但没有一个特定的基因会发出“长智齿”的命令 。 古尔德所谓“攻击性基因” , 可能是说由于某个特定基因的差异 , 导致两个人的攻击性也不同 。 但环境因素(营养、牙医)和基因不同(影响脸部的生长 , 身体吸收钙质的程度 , 牙齿的排列)都可能会导致一个人的智齿比另一人的大 ,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攻击性 。
在我们的教育里 , 我们不自觉地接受了某种观点 , 认为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是对立的 , 并且我们必须在他们中间做出一个选择 。 如果我们选择环境主义 , 那么我们赞成普遍的人类天性就如同一张等待文化书写的白纸 , 人类生下来时完美无瑕并且平等 。 如果我们选择基因 , 那么就等于赞成种族和个人间的基因差异是不可逆转的 , 那我们就成了宿命论者和精英论者 。 谁不真心希望遗传学家是错的呢?人类学家罗宾·福克斯(Robin Fox)把这种两难情景叫作“原罪”与“人性完美论”之间的争论 。
虽然心理像白纸一样的想法可以追溯到约翰·洛克(John Locke)时期 , 但直到20世纪它才得到广泛认可 。 针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和优生主义者的愚蠢观念 , 一系列思想家——先是社会学家 , 再是人类学家 , 最后是心理学家——开始从不遗余力地为后天培养寻找证据转而为先天决定论举证 。 除非能提出别样的证据 , 否则人类就应该是文化的产物 , 而不是人之天性塑造了文化 。
黑猩猩|人类大脑进化的动力,来源于性竞争吗?
文章图片

约翰·洛克
社会学之父埃米尔·涂尔干(Emil Durkheim)在1895年提出了他的论断:社会科学必须假定人性是供文化书写的白板 。 从那以后 , 这种观点就被固化成三个铁一般的假设:第一 , 任何文化间的差异 , 都是从文化上而非生物上获取的;第二 , 任何在出生时没有定型 , 还能继续发展的事物 , 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第三 , 任何基因决定的特征都是不可改变的 。 难怪社会科学界坚持认为人类的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 因为不同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 而且在其出生后还会继续变化 , 而且相当灵活 。 因此 , 人类心智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 。 任何东西都有它的文化性 。 男人认为年轻女人比老女人在性方面更有吸引力 , 一定是文化巧妙教导的结果 , 并不是因为他们偏爱少女的祖先留下了更多的后代 。
下面来说一说人类学 。 1928年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发表《萨摩亚人的成年》(Coming of Age in Samoa)后 , 人类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 米德认为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无限的 , 因此都是后天教养的产物 。 她没有证明后天教养的主导地位 , 对经验性的证据的大量的引用以今天的标准来审视 , 也略显牵强 , 但主流人类学直到今天还认为人类的天性是白纸一张 。
心理学的转变就比较缓慢 。 弗洛伊德相信人类具有普遍的精神属性 , 比如恋母情结 。 但他的跟随者们过分着迷于以个人儿时的经验来解释一切 , 结果把重点放在了早期教养上 。 很快心理学家就发现 , 成年人也有学习的潜力 。 这种研究方式在B.F.斯金纳(B.F.Skinner)的行为主义达到了顶峰 , 他主张大脑只是将因果联系起来的装置 。
社会生物学遭到敌视的主要原因是 , 它似乎是在为偏见做辩护 。 然而 , 这仅仅是一种困惑 。 种族主义、阶级主义及任何一种主义的基因理论 , 都与普遍存在的人性本能这一概念不一致 。 有的相信共性 , 有的相信种族或阶级的特殊性 。 他们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 因为一牵涉基因就一定要假设基因差异的存在 。 为什么会这样?两个个体就不能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吗?波音747机尾上的标语取决于拥有它们的航空公司 , 但机尾本身都是同一个厂家用同一种金属制造的 。 你不会因为它们被不同的航空公司使用 , 就推定它们是由不同公司制造的 。 那为什么我们就要假设因为他们说不同的语言——比如法语和英语——他们的大脑就不会被相同的基因影响呢?他们的大脑是相同基因的产物 , 并且拥有一个人类普遍的语言接收装置 , 就像人类都拥有的肾脏和波音747共有的尾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