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人类大脑进化的动力,来源于性竞争吗?( 五 )


杰弗里·米勒的理论让人们注意到一些其他理论无法解释的事实 , 即舞蹈、音乐、幽默及性生活中的前戏等都是人类独有的特质 。 根据图比—考斯米德的逻辑 , 我们不能说这些仅仅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文化习俗 , 这种听有节奏的音乐和机智笑话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 。 跟随杰弗里·米勒的思路 , 我们发现 , 这些特质均出于一种对新奇事物的痴迷和精湛技艺的追求 , 年轻人尤为乐此不疲 。 从甲壳虫乐队到麦当娜 , 很明显 , 年轻人对音乐的创造性有种近乎“性迷恋”的喜好 。 这是人类的共性 。
黑猩猩|人类大脑进化的动力,来源于性竞争吗?
文章图片

《超市里的原始人:新零售时代三部曲》 , [美]杰弗里·米勒著 , 苏健译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7年1月 。
我相信杰弗里·米勒的说法是幼态延续理论的一个特别的新进展 , 虽然他本人并不确信 。 幼态延续理论已经得到了大多人类学家的认可 , 社会生物学领域也承认了单偶制的孩子抚养系统的理念 。 但至今还无人将这二者联系到一起 。 如果男人开始选择样貌年轻的配偶 , 那么任何能够延缓女人外貌成熟度的基因 , 都会令她比同龄人更有竞争力 。 最终她就会留下更多具有这种基因的后代 。 任何幼态延续基因都会给外表带来更年轻的特征 。 换句话说 , 幼态延续可能就是性选择的结果 , 因为幼态延续导致智力不断增长(通过增大成人的脑容量) , 所以我们今天的高等智力应归功于性选择 。
这个概念起初很难理解 , 我们不妨求助于一个思维实验 。 假设两个原始社会的女人 , 一个以正常的速度成长 , 另外一个有幼态延续基因 , 所以她皮肤光滑 , 毛发较少 , 脑容量较大 , 小下巴 , 看上去还年轻 , 寿命也很长 。 在二十五岁的时候 , 两个人都成了寡妇 , 她俩都与自己的第一任丈夫有一个孩子 。 部落中的男人们都喜欢年轻的女人 , 而二十五岁已经不算年轻 , 所以两人再婚的概率都很小 。 幸好有一个男人没能找到妻子 , 所以他选择了那个看上去比较年轻的女人 。 结果这个女人又生下了三个孩子 , 而另外一位一辈子只有一个孩子 。
这个故事的细节并不重要 。 关键在于男性偏爱年轻女性 , 所以这种可以推延衰老的基因就取代了原有基因而逐渐蔓延开来 , 这就是幼态延续基因的作用 。 而这种基因可以让女人的后代不论男女也拥有一样年轻的外貌 , 使整个物种都进入了幼态延续阶段 。 在这一过程中 , 我们找不到认为遗传这种基因必须把男人排除在外的理由 。
伦敦经济学院的社会生物学家克里斯托弗·贝德洛克(Christopher Badrock)非比寻常地结合了他的进化观点和弗洛伊德的看法 , 提出了一个相似的理念 。 他认为幼态延续来自女性的选择而并非男性 。 因为年轻的男性在狩猎方面更具有优势 , 那些希望得到更多肉食的女性就挑选了年轻的男性 。 但核心原则是一样的 , 幼态延续的发展是性偏好的结果 。
这并不是要否认大号脑袋所带来的优势 , 如马基雅维利式的狡黠、语言或者诱惑力 。 的确 , 一旦这些好处变得显而易见 , 那些精心挑选长相年轻的女人的男人 , 就会是最成功的 , 因为他们很可能挑到拥有幼态延续基因和更大脑容量的女人 , 从而生出更加聪明的孩子 。 但是 , 这一理论没有回答为什么这样的事情没发生在狒狒身上 。
如果说 , 我们脑中的某个神经系统不过是另一版本的雄孔雀尾巴——用于性炫耀的修饰物 , 而微积分、雕刻等精湛技艺不过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发展出的副产品 , 听上去可真叫人不安 , 也不能让人完全信服 。 本书所讨论的众多关于进化的理论中 , 性选择决定人类心智这一观点是最具思辨性 , 也是最脆弱的 , 但它和其他观点在本质上却又一脉相承 。 在本书开头 , 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人既如此相同却又各具特色?并且我暗示答案就藏在无与伦比的性魔力里 。 一个人的独特性来自基因的多样化 , 这种多样化又是有性生殖在与疾病的长期博弈中产生的 。 个体是同一物种中的一员 , 因为在同类的基因池中 , 个体的多样性在不断地混合重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