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遗址|【关注】辽宁日报:重回辽宁考古现场·牛河梁论坛6

红山文化遗址|【关注】辽宁日报:重回辽宁考古现场·牛河梁论坛6
本文图片

考古专家绘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路线图
红山良渚等文化南下北上汇聚中原
红山文化遗址|【关注】辽宁日报:重回辽宁考古现场·牛河梁论坛6
本文图片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迁移示意图
红山文化遗址|【关注】辽宁日报:重回辽宁考古现场·牛河梁论坛6
本文图片

玉人 上图为凌家滩出土 下图为牛河梁出土
玉琮 上图为陶寺出土 下图为良渚出土
石推刀 上图为陶寺出土 下图为良渚出土 隋文锋 制 图
提要
考古工作者在凌家滩文化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发现诸多红山文化因素遗存 , 这表明在中国史前社会 , 各地部落上层之间曾努力开展远距离文化交流 , 形成连接各主要文化区的交流网络 。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获取远方的珍稀物品和神圣知识 , 以宣示自己有超越本地民众的特殊能力 。 社会上层的直接互访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 至距今五千年前后 , 各文明又像满天星斗一样由四周向中原汇聚 , 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式文明演进的宏大格局 。
部落上层互访 , 形成“中国相互作用圈”
2002年春天 ,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16地点4号中心大墓出土了一件玉人 , 引起考古学家的关注 。 考古学家马上联想到了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人 。 将两地出土的玉人放在一起比较后 , 考古学家有了惊人的发现 , 两地玉人之间在形态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 都是双臂弯曲紧贴上身 , 双手张开捂在胸前 , 做祈祷状 。 在制作工艺上 , 两地玉人也如出一辙 。
同时 , 两地出土的玉璧、玉龙、双联璧、箍形器、玉龟、玉鹰等文物从形制到制作工艺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地 , 为何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呢?
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是距今5300年左右的南北两大考古文化代表 。 红山文化位于西辽河流域和燕山以北、大凌河流域 , 凌家滩文化远在南方巢湖流域 , 两地直线距离达1500公里 , 更何况两地之间山高水长 , 一条黄河拦在中间 。 5300年前的古人 , 是如何跋山涉水完成相互交流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 , 采访人员采访了出席首届红山文化论坛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 。 李新伟认为 , 两地高度一致的玉器大量存在 , 暗示两地近似的原始宇宙观和相同的宗教观 , 表明这两个文化的社会上层曾发生交流 。
李新伟特别指出 , 在中国的史前社会 , 社会(部落)上层的直接互访应该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
这一时期 , 各地社会(部落)上层为获取远方的珍稀物品和神圣知识以宣示自己超越本地民众的特殊能力 , 努力开展远距离交流 , 形成连接各主要文化区的交流网络 。 交流内容包括原始宇宙观、天文历法、高级物品制作技术、权力表达方式、丧葬和祭祀礼仪等当时最先进的文化精粹 。 李新伟推测 , 凌家滩大墓和牛河梁大墓的墓主人很可能跋涉千里 , 进行过互访 。 以他们为代表的各地区新涌现的社会上层 , 不惧险阻 , 千里远行 。 这样的交流催生了一个在地域和文化上相契合的大中国文化圈和文化共同体 , 考古学家张光直将这个共同体称为“中国相互作用圈”和“最初的中国” 。 至此 , 中国史前时代形成了“多元一体”式文明演进的宏大格局 。
【红山文化遗址|【关注】辽宁日报:重回辽宁考古现场·牛河梁论坛6】“通过考古资料辨识的只是当时交流内容的一小部分 , 实际发生的交流要更为广泛和深入 , 超过我们的想象 。 ”李新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