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遗址|【关注】辽宁日报:重回辽宁考古现场·牛河梁论坛6( 三 )


良渚文化北上进军中原的典型证据同样在陶寺遗址中可以找到 。 陶寺遗址大墓中出土了在良渚文明中代表持有者身份的特殊器具——玉琮、玉璧 , 还有良渚文化的石推刀 。
“这种由四周向中原汇聚的态势 , 反映了距今5000年前后 , 活跃在中华大地上的诸多部落集团的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先是由北向南 , 以南北交汇为主 , 继而东南与西北交汇 , 以东方和东南方影响中原为主 , 这是中国古史上的第一次‘逐鹿中原’ 。 ”郭大顺说 。
王巍指出 ,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史上都处于“先走一步”的先导地位 , 并先后入主中原 , 对中华大地在距今5000年前后大致同时跨进文明时代 , 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纵观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史 , 可以看出 , 无论朝代如何更迭 , 文化如何变化 , 文化的基因始终存在并发挥着核心作用 。 ”王巍表示 , 通过位于中原的陶寺遗址可以看出 , 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的早期文明之间不是相互隔绝、老死不相往来 , 而是相互学习借鉴吸收 , 形成一个联系比较紧密的文化圈 。 “这个圈就是后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基础 。 ”王巍说 。
红山文化与黄帝
传说中的五帝存在吗?他们分别对应什么类型的考古文化?对此 ,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做过深入研究 。
郭大顺认为 ,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是存在的 , 他们是我国历史上古国向方国过渡时期的领袖人物 。 其前期频繁接触的代表集团主要是黄帝、炎帝、蚩尤 。 这从古史和考古发掘中都能找到证据 。
五帝时代 , 由于社会财富有所积累 ,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部落集团之间的相侵和讨伐经常发生 。 《史记》中记载黄帝和炎帝、黄帝与蚩尤的两次大战都发生在今天的桑干河流域 。 黄帝族“迁徙往来无常处 , 以师兵为营卫” 。 这是北方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生活习俗的写照 。 此外 , 黄帝率兵与炎帝作战的“熊罴貔貅貙虎” , 也是黄帝部族内以野兽为图腾的诸部落的名称 , 它们都具有典型的北方民族色彩 。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把史前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相结合后认为 , 黄帝主要活动中心在北方 , 炎帝在中原 , 蚩尤在东方 , 分别对应的是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以渔猎经济为主的黄帝集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以粟作农业为主的神农氏华族集团;以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虞夏集团 。 据此 , 苏秉琦提出:“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 , 只有黄帝时期与之相符 。 ”
郭大顺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观点:《史记》所记载的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争 , 是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南北交汇的反映;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 , 则与东方大汶口文化和小河沿文化(晚于红山文化)之间的交汇有关 。 这两次战争的所在地正在桑干河流域南北文化交汇点上 。
在采访中 , 郭大顺曾这样说:“五帝时代是中国、中华民族以及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奠基时期 , 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同族属、不同经济类型、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 , 因文化交汇不断组合、重组而汇聚于一体 , 并为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更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连绵不绝的根源所在 。 ”
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