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集团|野蛮人入侵:毕加索诞辰140周年|封面人物( 五 )


《阿维尼翁少女》是一方战场 , 它不单单包含着画家自己内心的争斗 。 毕加索的朋友们最初对这幅画都持否定态度 , 画面上的暴戾、丑恶和残忍让他们无所适从 , 连一向支持他的布洛克和阿波利奈尔都表示难以消化 。 马蒂斯勃然大怒 , 他甚至认为这幅画是一种暴行 , 是对现代运动的嘲笑 , 他发誓要想办法让毕加索沉下去 。 毕加索发现自己超出了朋友们的理解力 , 鲁莽的创举甚至让他再次受到挨饿的威胁 。 大家都不想再购买他的新作 , 画家德朗甚至对画商坎威勒尔断言:“总有一天 , 我们会看到巴勃洛(毕加索)吊死在他那幅大油画的后面 。 ”
毕加索集团|野蛮人入侵:毕加索诞辰140周年|封面人物
本文图片

▲《威尔汉姆·伍德》 Portrait of Wilhelm Uhde (1910)
画出第四维度
这是德国画商坎威勒尔第一次造访“洗衣舫” , 这位28岁的年轻画商热爱塞尚和高更 , 他无法用经验理解毕加索 , 只是本能地感到 , 自己正在面对一幅重要的作品 , “我无法确定它的故事性究竟表现在哪里 , 但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 。 ”他提出买下《阿维尼翁的少女》 , 包括所有草图 , 毕加索表示作品还没有完成 。 他不分昼夜地点起油灯创作 , 《静物与骷髅》《少女的头》《花瓶》《披纱的裸女》等作品都是紧接在之后完成的 , 他想把《阿维尼翁的少女》里使用的方法进一步发展下去 , 让画面不只停留在平面之上 。
列奥·斯泰因看出了这一努力 , 他对毕加索说:“现在我知道你的意图 , 你是在努力画出第四维度!”
《阿维尼翁的少女》画完之后 , 过了将近10年才得到展出机会 , 在1916年首度展出之后 , 又过了8年才得以出售 , 售价25000法郎 , 在那个年代也属于天价画作 。 超现实主义者安德烈·布勒东为了让藏家雅克·杜塞买下这幅画 , 用了三年时间给杜塞写信 , 做说服工作 。
“对我来说这是一幅超出绘画本身的作品 , 是过去50年中所发生的一切之剧场 , 这也是一道分水岭 , 在此之前走过的有兰波、洛特雷阿蒙(诗人)、雅里(剧作家)、阿波利奈尔和所有我们仍然爱戴的人 。 ”布勒东颇具煽动性地写道:“这是一幅与契马布埃的《圣母》一样值得我们在首都大街上游行庆祝的绘画 。 ”
契马布埃是西方世界最早使绘画从中世纪刻板的拜占庭风格中摆脱出来的人 , 他在绘画《圣母》之中 , 开创性地使用了多重空间和立体层次 , 他也被视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启蒙人物 。 毕加索在艺术史上的承上启下作用 , 与此相类 。
当时在巴黎最出风头的艺术流派是野兽派 , 1905到1907年 , 野兽派只用了短短两年就占据了画坛主流 。 通过格特鲁德·斯泰因 , 毕加索结识了野兽派的灵魂人物亨利·马蒂斯 , 并为马蒂斯所折服 。 当时马蒂斯已经在“独立画廊”展出了《生活的欢乐》 , 被认为是野兽派里的“群兽之王” 。 “从此 , 对马蒂斯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力所产生的强烈反应 , 成为毕加索创作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 ”每次马蒂斯创作出一幅杰出的作品 , 毕加索就用自己的作品对此做出反应 , 但他的反应并非模仿 , 而是一种相反的生长:他吸收马蒂斯的想象力飞跃 , 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 。
马蒂斯对此应该也有所察觉 。 在斯泰因的沙龙上 , 马蒂斯第一次让毕加索领略到了来自非洲的黑人面具 。 整整一个晚上 , 毕加索都把那两个黑人雕塑拿在手中端详 , 那种极简的立体几何赋形方式很快就出现在他的画面里 。
在半个世纪中 , 马蒂斯和毕加索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角力关系 , 他们交流不少 , 但并非密友 , 也始终没有形成公开的竞争关系 , 只是双方都意识到 , 对方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