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江南旧事,桂花还是吃来香( 二 )
桂花“女儿糖”一般由娘家在女儿出阁前一年九月桂花季熬制 , 冷却后切分成小块包装储藏 。资料图
桂花糖做成的点心 , 品类丰富 , 款款宜人 。 1947年元宵节前夕 , 《新时报》谈论了桂花对糯米圆子的“点睛”作用:“南方的元宵 , 没有馅儿 , 可是在元宵煮熟之后 , 连汤一起盛在碗里 , 撒上些桂花糖 , 吃到嘴里 , 另有一种美味” 。 桂花糖还可以用来加工芋类甜品 。
1938年 , 五年级小学生陈泾泉发表于《新申报》的一篇作文 , 介绍了桂花糖的佐料用法:“人们到八月中秋节要烧糖芋头 , 加入花桂 , 浓甜而香 , 味更佳” 。
桂花糖芋苗
当然 , 桂花糖也是优质年糕的绝配 。 1936年《东南日报》推介上虞梁弄(今属宁波余姚)年糕时 , 就力荐读者试着用桂花糖来炒制“滑、韧、嫩”的高品质年糕 。 而1933年《时事新报》对江浙地区年糕工艺的梳理还发现 , 苏州、杭州等地选用桂花糖加工年糕其实抱有增香与保鲜的双重期许:“其味香而且糯 , 且可历久不起微点” 。
近代美食家们也热衷于烹制桂花糖馒头和桂花糖藕 。
制作桂花糖藕的步骤很多 , 但最后一程才是其名称的由来:“放入煮藕的汤汁半小碗 , 加入白糖半小碗 , 置炉火上煮沸后 , 立即投入蜜渍桂花半盏 , 随手把锅中甜汁浇于藕片之上” 。 由此看来 , 桂花糖馒头和桂花糖藕里的桂花糖都不过是一抹点缀 , 结果竟然“反客为主” , 成为了点心名 , 想来还是因为离了桂花糖 , 这两款点心就黯然失色了吧!
文章图片
桂花糖藕
同样起于“防腐” , 成于惊艳的桂花系美食 , 还有酷似茉莉花茶的桂花茶 。 1932年11月《新闻报》旧文盛赞 浙江萧山的桂花茶 , 并详细描述了当地窨制桂花茶的全流程:“每年八九月间 , 桂花盛开时 , 把花朵摘下来 , 拣择清洁 。 先把山里买来的茶叶 , 烘焙一次 , 焙好之后 , 将桂花拌入于内 , 俟其茶叶冷后 , 乃装于瓶中 , 封固严密” 。
无锡惠山:桂花栗子
桂花栗子 , 是桂花系列美食里另一芳名颇嘉者 。 1929年 , 上海《小日报》直言“大概想起‘桂花’二字 , 便得联想到栗子” 。
桂花栗子有两类 , 一是天然的 , 因桂花树和栗子树间种而形成 , 另一种则是炒制栗子时添入桂花糖人工增香 。
天然的桂栗比较珍稀 , 值得仔细说说 。近代历史上 , 天然桂花栗子的最著名产地当属无锡惠山 , “娘娘堂前”是优质桂栗的“金字招牌” 。 1937年1月 , 美食家吴侬刊发在《铁报》的《惠麓桂花栗子》一文 , 科普了桂栗可口与否的两方面判断标准 。 首先是栗子是否够嫩 , 一流的“娘娘堂前”桂栗就要选用“大仅逾豆 , 确最稚嫩”的原材 。
第二就是桂花的馥郁气息要足 。 因为桂栗较之其他栗子 , 最突出的优势便是“间有桂花香味” , 入口后食客会感到“清香甜美 , 齿颊留芬” 。
不过百年前 , 普通吃客是很难有机会尝到正宗惠山桂栗的 , 毕竟一如1935年《铁报》的感叹 , 这种栗子“尤为名贵 , 产量不多” 。 也正因稀有 , 惠山桂栗不同于普通板栗是熟制后出售 , 市面上能见到的都是毛栗 。 对此 , 1948年《益世报》的一篇散文有形象说明:“只有生的毛栗出售 , 却没有熟栗可买 , 原因是产量太稀少 , 不能整锅地烧煮 , 经常地出售” 。 可惜的是 , 多方史料都说明“桂花栗子”已绝迹 , 叫人遗憾不已 。
百年前 , 杭州满觉陇也是桂花林夹种栗树 , 《东南日报》采访人员形容秋日场景是“桂放栗熟 , 其味乃更深一层” 。 但是相较无锡惠山 , 杭州的桂栗恐怕还是在名气上欠了些火候 。
- 文化@禁渔不忘江南韵
- 点滴|追溯进学之路上点滴旧事,葛晓音学术随笔《进学丛谈》出版
- 奇葩!红楼梦中最奇葩的人,算计母亲、利用女儿,甚至和儿子争风吃醋
- 无底洞|如来为何让李天王认老鼠精当干女儿,灵山的人不合适?
- 寒香&玉骨冰魂不染尘,东风入夜花千树,梦绕江南第几村
- 金灵圣母#通天教主有一徒弟,杀死玉帝女儿后,成为封神榜中权力最大的神
- 组委会&充满含金量的“杰出贡献奖”,北京冬奥会设计中的江南智慧
- 北京青年$东方卫视春晚官宣,海派、江南、传统与科技融为一体
- 天官@墨香是写作圈天降紫微星?仅有三部作品却能够火遍大江南北
- 沙孟海!书法家白蕉,其书法响彻大江南北,近代写“王羲之”书法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