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本文图片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本文图片

欧阳江河书法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本文图片

|欧阳江河|书法杂感
本文图片

书 法 杂 感
文 / 欧阳江河
我大概在六七岁时就开始写书法了 , 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 我开始学的就是碑 , 当时纯粹出于爱好 , 在古旧书店买了几本字帖 。 写了一段时间后 , 遇到了一位喜欢写字的小学老师 , 他给我的字帖是《张黑女墓志》 , 后来又有一本《崔敬邕墓志》 , 这都是魏碑比较秀丽一派的 。 我上的是部队的八一小学校 , 当时我住在学校 , 半年才回一次家 , 我父母在另外一个地方工作 。 一个管我们生活的老师 , 她的先生是个军人 , 也喜欢写字 , 写的是颜真卿的《多宝塔》 , 她也建议我写《多宝塔》 , 但是 , 颜字我对没什么感觉 。 我对柳公权的字也不感兴趣 , 我选了褚遂良 , 褚遂良的字帖我写了好几本 。 我还写过赵孟頫的《胆巴碑》 , 赵孟頫就《胆巴碑》还有点意思 。 楷书持续写了十几年 , 之间还间杂着写了一点篆书、汉隶和简牍 。
大约在1975年 , 我下乡去农村 , 将近两年时间 , 我开始博览群帖 , 通过朋友买了不少帖子带去乡下 , 遇到过几个懂书法的老人 , 他们有大量的帖借给我或者转卖给我 , 魏碑收藏扩大到《龙门二十品》 , 《爨龙颜》和《爨宝子》 。 汉碑也有十几种 , 像《孔方宙》、《张迁碑》、《西峡颂》等等 。 我有一张《张迁碑》的拓片 , 在美国我把它送给了刘禾教授 , 因为她想学字 。
我是1976年底当的兵 , 当时已经二十岁了 , 我才开始第一次写宣纸 。 但很快我就停止写书法 , 转而埋头写现代诗 。 所以我只写过一两年的宣纸 , 开始有点创作的意思了 , 开始写行书 。 行书是从王羲之入手 , 但很快就进入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 我没有临写过颜体楷书 , 但《祭侄文稿》对我影响非常大 , 虽然到现在我其实连一遍都没临过 , 但我多年来一直在深读 。 我读过几乎所有能读到的帖 , 可是有不少帖子我一遍都没有临过 , 或者只是意临 。
我第一次接触王羲之的字是在一位学医的朋友那里 , 他是我中学同学 , 他自己写柳字 , 但他哥哥喜欢王羲之 。 我想借 , 他不借 , 我就到他家里去看 。 王羲之的帖保存在墙角 , 我在那里都看呆了 , 因为买不到 , 我就拿去复印 , 当时已经有复印机了 , 我花了大约十几块钱 , 那时算很高的价格了 。 所以王羲之的帖 , 我拥有的第一批是复印的 。 复印的帖现在还在我手里 , 效果一塌糊涂 , 勉强能看出字形来 , 但细节完全没有 。
后来我开始写草书 , 一上手写就是张旭和怀素 , 大草这个路子 , 而不是王羲之的《十七帖》和孙过庭的《书谱》 。 差不多四十多岁我才看到林散之 , 和王铎差不多是同时看到的 。 一看到林散之就把我给震了 , 他真了不起 。
记得12岁时第一次看到王羲之的字 , 当时真把我给震了 , 尤其是他的《丧乱帖》 。 我陆续看到的王羲之帖 , 除了《丧乱》 , 还有《快雪时晴》 , 《省别》 , 《远宦》 , 《姨母》和《十七帖》 。 但我没在王羲之的字上下苦功 , 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意临 。 王羲之的妙处在于他的严谨、克制 , 耐人寻味 。 他的字你觉得写透了 , 写得像极了 , 但没用 。 仅仅学得像不行 。 我脑袋里面一直有个幽灵般的想法:王羲之的《兰亭序》的真迹会是什么样的?不仅仅是用笔 , 包括用笔背后隐藏的那种微妙的、有韵味的东西 , 那种像计算机处理过的精确性 , 多一点就过了 , 少一点又不够的东西 。 你搞不清楚它那种精神上的精确性哪儿来的 。 那种书写的瞬间性、现场感 , 在一瞬间让观者感觉到字里沉积有百年、千年、万古的考量、磨损、修炼、积累、提取 。 一瞬间有万古的感觉 , 但又有初始感 。 一万次以后的初次感 , 一切是活的 , 刚发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