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今天,我们如何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三 )


2007年年底 , 我们正式策划这一套图书 , 名字大约就定成“文学纪念碑” 。 命名灵感其实来自于俄罗斯的一套同名的丛书 , 但那套丛书的重点是推出世界经典作品 , 把世界各国的经典作品引入俄罗斯 。 我挪用这个词汇之后 , 赋予其的新意是 , 我要做经典专家的传记、回忆录、日记、书信等带有分析性质的非虚构文体 , 最主要的还是作家的标准传记或者是评传 。
然后在2008年的时候 , 陀思妥耶夫斯基没做成 , 反倒是做成了对陀翁不那么友好的纳博科夫 。 做完这个之后通过很偶然的机会 , 大概2012年 , 我跟北京的止庵老师有一些联系 , 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粉丝 , 特别想看约瑟夫·弗兰克的那套传记 。 我们俩聊起来 , 他向我推荐他的好朋友、当时刚刚进入翻译圈的戴大洪先生 。 我们三个人坐在止庵老师的客厅里 , 就把这个项目敲定了 。
《纳博科夫传》《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给我树立了很高的标杆 , 后续作品基本都按照这样一个方向来做 。 我读书时喜逛旧书店 , 收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 不敢说最全 , 也是非常全的 , 比如50年代翻译的《白痴》 , 人民文学出版社灰色封面那套书基本上都购买了;还有80年代上海译文出版社绿色封面那一套《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 。
陀翁和俄罗斯文学 是“文学纪念碑”丛书最重要的基石
魏东:除了传记之外 , 我后来也再版了上海译文出版社之前做过的《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 。 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的作品在80年代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 《相濡以沫十四年》也收进了“文学纪念碑”系列 。
后来我又补充了他夫人的日记 , 这本日记写于他们1867年新婚之后 , 记录了他们为了躲避追债跑到欧洲去的婚后一年的生活 。 她的日记都是用速记符号写的 , 一般人看不懂 。 内容包括当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嗜好很多 , 经常缺钱 , 犯了错之后在安娜面前痛哭流涕 。 还有他对于德国人的一些偏见 , 讲的都是很恶毒的话 , 安娜把这些事情都记录了下来 。 几十年之后 , 俄罗斯学者破解了速记符号 , 出版了注释非常详细、完整的《一八六七年日记》 。 我选择这本书推出了 , 算是当时对于国内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重要补充 。 书中记录了他在1860年代中后期在欧洲的生活和创作《白痴》的状态 , 对我们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很有帮助 。
这套丛书到现在陆陆续续推出了9种与陀翁相关的图书 , 后续还会有 。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文学纪念碑”丛书最重要的基石 , 其次就是俄罗斯文学 。 但这两年下来丛书也会慢慢向英语、德语等语种扩展 。
然后 , 我讲一讲我个人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体验 。 我虽是中文系毕业 , 但个人没有原创的欲望 。 我喜欢一个作家 , 想去介绍他的生平 。 知道他的生平之后 , 对他会有更深的理解 , 这种理解还包括情感上的一种依赖 。
2012年 , 河北教育集团出了一套22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 , 应该说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译介已经达到一个高潮 , 它甚至是一套总结性的丛书 。 他的作品集 , 老版的俄文版有30卷 , 中文版也就22卷 。 俄国人已经在做新版了 , 远远超过30卷 , 更详细 。 而我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认识和研究 , 不是说学界研究得不深 , 而是这些研究还没有转化成读者、爱好者能接受的东西 。 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渠道还是不那么多 , 或者理解的程度不那么深刻 。
我觉得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重要 , 2014年开始推出了约瑟夫·弗兰克所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系列传记 。 弗兰克的作品有两方面的意义 , 一方面它是欧美研究中集大成的作品 , 用五卷描摹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坎坷而壮阔的一生;另一方面 , 弗兰克同时也是非常好的文学批评家 , 他在中年以后自学俄语 , 转向去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 , 从1977年出版第一本 , 一直到2002年 , 用二十几年的时间 , 贡献了这样一部传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