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今天,我们如何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四 )


他对陀氏作品的分析让人大开眼界 , 他不会用我们现在通常用的现代理论去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 , 甚至在他的文本里面 , 你很少看到那种纯粹的理论 。 他主要是通过写作背景、人物形象、修辞手法三个方面去切入 , 立体地分析这些作品 。
“文学纪念碑”这套丛书的特点是
经典作家、经典传记文本、理想的译者“三重契合”
魏东:我编辑的过程中也被它深深地吸引 , 虽然体量很大 , 但是从来没有感觉到辛苦 , 甚至会阅读得很兴奋 。
对陀翁的每部作品他都花了不少篇幅去分析 , 重要作品的分析都以专章来呈现 。 最重要的几部经典作品 , 都用两三章的篇幅来讲 , 一章用一个视角来解读 。 去年第四卷出版 , 《非凡的年代》中关于《罪与罚》就有三大章、5至7万字的篇幅去分析 , 对《罪与罚》的解读可以说达到很深的程度 。 我手边的稿件是正在编辑的第五卷的第四部分 , 从795页到983页 , 整整200页都在讲《卡拉马佐夫兄弟》 。
因为他在前面已经专门讲解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创作历程 , 然后又专门开辟了一部分 , 逐章地去解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 就相当于带领着你阅读每一章 , 有点儿像在复述每章内容 , 但事实上没那么简单 。 他在复述的过程中 , 一边讲大概的情节 , 一边讲人物形象 , 还穿插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想法 , 他如何组织文本、如何搭建结构、人物的形象如何演变……
所以读这本传记 , 会获得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和作品两方面的丰厚知识 。 也许到明年春天大家可以见到接近1200页的第五卷 。
这五卷作品里面目前为止有三卷是戴大洪翻译的 , 第二卷当时因为戴大洪要去翻译其他作品没来得及 , 当然我在豆瓣上经常不断地接到私信 , 还有人在公开喊话:什么时候出?快了吗?基本上每卷都有这个待遇 。 所以当时我就请了上海交大的刘佳林老师来接手翻译 。 第二卷是刘老师翻译的 , 2019年我们紧接着就把第三卷做出来了 , 去年出版了第四卷 。
戴老师的翻译有他的个人风格 , 他的理工科逻辑思维非常契合弗兰克的英文表述 。 弗兰克语言博雅 , 他每一个长句子中囊括的内容非常丰富 , 翻译的时候 , 这些句子其实没有必要打散变成符合中文习惯的句子 , 我觉得这种类型的句子是最睿智的 。 他的译文铿锵有力 , 甚至都有节奏感 , 我想读者喜欢他的传记 , 很大一部分确实是因为译文 。 文学纪念碑这套丛书的特点就是“三重契合” , 所谓“三重契合” , 就是指经典作家、经典的传记文本、理想的译者三个因素凑在一起 , 就会出现《纳博科夫传》《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这样的作品 。 这样的传记 , 我相信一定会流传下去 。
云也退:我看过徐老师翻译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 《罪与罚》 , 我选的是最便宜的版本 , 字很小 , 排版很紧密 。 我真的没觉得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需要多有耐心 , 包括《卡拉马佐夫兄弟》 , 里面我对大儿子德米特里后来受审的那一章印象太深了:一个明明是无辜的人 , 他被推上法庭之后 , 所有无罪的证据都可以用来证明他是有罪的 。 这个故事中法庭上的辩论给我一个很强的触动 , 让我对法律本身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
徐振亚:德米特里为什么承认自己是一个凶手?《卡拉马佐夫兄弟》真正的凶手是斯麦尔加科夫 , 德米特里却承认是自己杀的 。 这个案子跟他毫无关系 , 为什么他承认自己是凶手?这里面牵涉到俄罗斯文化的一个特征 , 就是东正教有一个特征:人去认罪、去受苦是无所谓的 。 但是我当初怎么想都想不通——你是清白、无辜的人 , 为什么无缘无故地去承认自己有罪?实际上他有他的文化背景 , 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 , 他觉得我可以代人受罪 。 我没有杀人、没有犯罪 , 但我可以代替他 , 去受苦受难 。 这样就赎罪了 , 能在上帝面前做一个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