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对谈|这些作家用文字打败时间( 三 )


用一个类似的例子 , 下次直播我讲《金瓶梅》 , 通过《金瓶梅》你能够相对好地理解在明末他们怎么生活的 。
还有要下点“笨功夫” , 像李继宏这样的好老师要下“笨功夫” 。 我有一个类似的例子 , 当时我想学怎么写小说 , 我就看民国人写的书评和创作笔记 , 鲁迅说他学写小说的方式就是看100部小说 , 鲁迅那个时候还是文言向现代汉语转化的过程当中 , 他用的是100部小说 。 我说行 , 那我现在手边没那本书 , 我说我就读100部英文原文 , 大概到现在100本读完了 。 我读到五六十本的时候觉得不对 , 鲁迅自己很忙 , 他怎么能这么快读100部小说 。 他说这一部包括短篇和中篇 , 特别是中篇为主 , 日文的短篇、中篇能短到什么程度 , 他这100部类似于我读200部长篇 , 我们读的都是这种上千页的书 , 定义就错了 。
“笨功夫”还是养人的 , 我傻乎乎坐在这 , 直接跟大家比 , 拿一本原文小说 , 拿一本中国古代汉语的书 , 不用字典 , 冯唐同学虽然有点自恋 , 但是我可以通读 , 我把意思可以看明白 。 我之所以有这点底气 , 也是因为当时的苦功夫 , 所以大家要多学学李继宏老师下的苦功夫 。
主持人:《老人与海》其实是非常短小精悍的一本书 , 从厚度上就能看出来 。 那为什么这么薄的一本书 , 遣词造句甚至一点都不难的一本书 , 为什么可以流传至今?从少年到青年到老年 , 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应该读?
冯唐|对谈|这些作家用文字打败时间
文章图片

《老人与海》
李继宏:《老人与海》这本书比较特殊 , 他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 大家翻诺贝尔文学奖的官方网站发现 , 基本它每年的授奖词很少会提到作品 , 但一般是发给这个作家 。 比如莫言老师得奖的时候 , 授奖词就没有提到莫言老师的任何一部作品 , 说莫言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写了中国的变化 。 100多年来 , 117个得奖的作家里面 ,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官方提到的作品仅仅只有8部 , 比如《布登勃洛克一家》或者《福尔赛世家》都是几百万字 。 只有这本3万个单词的《老人与海》被提到 , 这本很奇怪 , 刚出版第二年就得了诺贝尔奖 , 因为这本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他特别适合学英语 , 用了最简单的文字 。 我讲了一个特点就是简洁的深奥 , 特别简洁的文字 , 但是里面蕴藏了很丰富很细的信息 。 《老人与海》里面看到描写老人的眼睛、眼珠子是蓝色的 , 这点大家可能没留意 , 如果大家去过加勒比海那边发现本地人的眼珠子不是蓝色的 , 全世界只有一个地方的人眼珠子是蓝色的 , 那就是地中海附近 , 这句话表明了老人的身份 , 是一个来自西班牙的移民 , 不是古巴的本地人 。 书里面有无穷多这样的信息 , 这本书虽然只有3万单词 , 但是相关研究的论文、专著特别多 , 都是挖掘隐藏在简洁文字背后的信息 。
第二 , 它得奖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因为现在生活在和平的时代 , 二战离我们比较远 , 大家没有办法体会二战给当时人带来的恐慌 。 有一个著名作家凯鲁亚克写过一本书叫做《在路上》 , 国内叫“垮掉的一代” , 其实不对 , 应该叫“颓废的一代” 。 为什么那代很颓废?因为在二战看到很恐怖的事情 , 二战之前所有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说大家都以为是传说 , 但是在两颗原子弹在广岛跟长崎爆炸 , 新闻图片随着世界各地报纸的刊发 , 所有人都看到的时候 , 大家知道原来世界末日不是存在传说中 , 而是随时可能发生 , 尤其二战之后那几年美国跟苏联一直在核军备战 。 那个时候我们去看作品 , 都是比较颓废、颓唐、消极的作品 。 但是海明威这本书不是 , 他提倡一种特别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 当时瑞典给的颁奖词里面写到 , 说一扫战后欧美那种颓唐的风气 , 歌颂失败中的道德凯旋 , 有点像给欧美打了兴奋剂的作用 。 很重要的一点 , 它的地位 , 是它出版可以得奖很重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