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夫唯道,善贷且成(12)


【图表分析】诊脉独取气口(寸口)的原理能反映脾胃之气的盛衰气 ↑ 口五脏六腑之气味 , 皆出于胃 , 变见于气口——气口亦太阴也独手太阴 , 肺经脉也 , 肺主气 , 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为能反映一身气血的盛衰五肺朝百脉 , 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脏脉出太渊 , 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主气口诊断疾病方便快捷 [小结] 本文论述了诊脉独取气口(寸口)的道理 。 结合《内经》及其他文献 , 诊脉独取气口(寸口)的原理主要有三个:一是气口命名的含义:手太阴 , 肺经脉也 , “肺者 , 气之本” (《素问·六节藏象论》) , “五气入鼻 , 藏于心肺” , 化生宗气 , 行于全身 , 而气之盛衰见于此 , 即气口可以反映全身之气的盛衰变化 。 二是脉口命名的含义:“肺朝百脉”(《素问·经脉别论》) , “寸口者 , 脉之大会 , 手太阴之动脉也 。 ……五脏六腑之所终始 , 故法取于寸口也 。 ”(《难经》) , 即脉口能反映全身血气的盛衰 。 三是“气口亦太阴也”的含义:手太阴经脉起于中焦 , “五脏六腑之气味 , 皆出于胃 , 变见于气口” , “人受气于谷 , 谷入于胃 , 以传于肺 ,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 ”(《灵枢·营卫生会篇》) , 即“气口亦太阴也”、手太阴之气口能反映脾胃之气的盛衰 。 正因为气口(寸口)能够反映全身气血的盛衰、脾胃之气的强弱 , 因此就可以通过诊察气口(寸口)来了解内脏的状况、气血的变化 , 从而为诊断疾病服务 。[补充] 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等部位 。 在《内经》遍诊法中切脉的部位有头(上)、手(中)、足(下)三个部位(三部) , 每部又分上(天)、中(地)、下(人)三处的动脉(三候) , 三个部位共九候——又称“三部九候” , 在这些部位诊脉 。 三部九候”诊脉: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穴)诊察头部 , 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穴)诊察耳目 , 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穴)诊察口齿 。 手部: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处)诊察肺经 , 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穴)诊察心经 , 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穴)诊察胸中之气 。 足部:上——股动脉(五里穴)或足大趾次趾间动脉(太冲穴)诊察肝经 , 中——膝上八寸股内侧动脉(箕门穴)或足背动脉(冲阳穴)诊察脾经 , 下——内踝后之动脉(太溪穴)诊察肾经 。 诊治疾病时医患双方的注意事项 [原文] 凡治病必察其下⑴ , 适⑵其脉 , 观其志意 , 与其病也 。 拘于鬼神者 , 不可与言至德⑶;恶于针石者 , 不可与言至巧⑷;病不许治者 , 病必不治 , 治之无功矣 。[注解释义] 凡治病必察其下⑴ , 适⑵其脉 , 观其志意 , 与其病也 。⑴下:吴昆:“下 , 谓二便也 。 ” ⑵适:张介宾:“适 , 测也 。 ” 凡是诊治疾病 , 必须问清病人的二便情况 , 测侯脉象的变化 , 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 , 以及所表现的其他症状 。 拘于鬼神者 , 不可与言至德⑶;恶于针石者 , 不可与言至巧⑷;病不许治者 , 病必不治 , 治之无功矣 。⑶至德:至深的道理 , 此处指医学理论 。⑷至巧:最精的技巧 。 此处指针石医疗技术 。 如若病人是迷信于鬼神的 , 就不要与他谈论医学的道理;如若病人是不愿接受针石治疗的 , 就无须向他说明针石的技巧;如若病人有了病而不许医治的 , 那病也必定不能治好 , 即便勉强给他治疗 , 也不会收到预期的疗效 。
【图表分析】诊治疾病时医生的注意事项察其下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诊治疾病适其脉不可独取气口而自命不凡观其志意 , 与其病也诊治疾病时患者的注意事项拘于鬼神者 , 不可与言至德——破除迷信诊治疾病恶于针石者 , 不可与言至巧—相信科学取得满意的疗效病不许治者 , 病必不治 , 治之无功矣——与医生搞好合作 [小结] 本文提出诊治疾病时医患双方的注意事项 。 就医生而言 , 诊治疾病时要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 , 不可独取气口而自命不凡 。 就患者而言 , 诊治疾病时要破除迷信、相信科学、与医生搞好合作 , 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