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夫唯道,善贷且成( 八 )


准则|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夫唯道,善贷且成
文章图片
马王堆皋书中 牝恒以静朕牡
“朕”字早在西周之前便已产生 , 当时部落之间并未局限“朕”字的身份 ,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称“朕” 。 在《尚书》中有多处提到帝王称朕 , 但他们也只是偶尔如此自称 , 目的在于取其“躬身”之意以表达自己的谦虚宽厚之心 。 东汉时期的蔡邕在其著作《独断》中明确指出“朕 , 我也 , 古代尊卑共之 , 贵贱不嫌 , 则可同号之义也 。 ”可见先秦时期朕通常都是用在礼仪上的谦词 。 在《尔雅·释诂》更是直截了当地写着:“朕 , 我也;朕 , 身也” 。 在甲骨文中 , “朕”字象形为弯腰作揖之态 , 而上世纪出土的周朝毛公鼎上铭文上的“朕”字 , 其左边则沿袭了甲骨文的象形而右边已经开始演变不再躬身 。 在《周礼·考工记·函人》中也开始有了演变迹象 , 书中此处说“视其朕 , 欲其直也” , 而周朝只有负责铠甲制作的匠人才称为函人 , 他们用“朕”代指皮革取直的缝 。 故而段玉裁在其《说文解字注》中说“朕”在舟部 , 应作船缝之解 。 从象形规范上不难看出 , 起初的部首为“舟” , 表示用木板造船的时候 , 代指取直的缝 , “朕”字自此便逐渐有了表率的含义 。 而《庄子》内篇中提到“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则表示“朕”在古代还有一层意思 , 葛洪的《抱补子》也说“机兆之未朕 , 我能先觉之” , 表示“朕”字在表率取直的基础上再次延伸出踪迹、征兆之义 。 后来马王堆皋书中出土的《老子·德经》中有一句“牝恒以静朕牡” , “朕”字于此俨然与柔静克阳刚的克同意成了一种能量 。
解读老子:大方无隅 , 大器晚成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 下士闻道大笑之 。 不笑不足以为道 。 故建言有之 。 明道若昧 。 进道若退 。 夷道若纇 。 上德若谷 。 大白若辱 。 广德若不足 。 建德若偷 。 质真若渝 。 大方无隅 。 大器晚成 。 大音希声 。 大象无形 。 道隐无名 。 夫唯道善贷且成 。 ——《老子·四十一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 ”(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 , 贵重的器物总是最自然地完成 , 最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 , 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 , ‘道’幽隐而没有名称 。 ”
这几个词最为人们所喜欢所熟知 , 原因可能各种各样 , 但有一种可能大概是因为他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 , 从“小”超脱到“大”的境界总是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悟到 。 相信这一点 , 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
大器免成 。 “追求真理的人 , 听闻宇宙大道 , 全力遵循;普通人听闻宇宙大道 , 将信将疑;愚顽之人听闻宇宙大道 , 哈哈大笑;不笑 , 不足以为道 。
古人就曾说过:‘光明之道如同幽暗 , 前进之道如同后退 , 平坦之道如同崎岖;品行高尚好似卑微的山谷 , 至洁的心灵好似含有污垢 , 完美的品德好似有所不足;行善如偷窃般谨慎 , 诚实像孩子不懂变通 。 ’
最大的空间 , 没有边界;最大的容器 , 浑然天成;最大的声音 , 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 , 没有形象;宇宙把自己“隐藏”起来 , 默默无闻 。 宇宙母亲!只有您 , 才能无私地给予 , 辅助万物成长 。 ”
准则|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夫唯道,善贷且成
文章图片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揭示的中医的精髓 , 其实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即 , 以天人合一为中心 , 以经络和阴阳为两个基本点展开的 。 中医与西医相比 , 西医把人看成一个部件 , 看的是人生的病;而中医 , 把人看成是宇宙的一部分 , 看的是生了病的人 。 在西医眼里 , 疾病成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东西 , 缺少整体观 , 是西医的最大弊病 , 往往是 , 病治好了 , 人挂了 。 而对于中医来说 , 与其说是治病 , 不如说是在调整 , 调整人的经络和阴阳 , 调整人体的情志 , 这种调整就是中医的治病方法 , 让其不左不右 , 不前不后 , 不偏不倚 , 从而达到中和 , 达到一种平衡 , 看的是生病的人 。 平衡医学 , 正是中医的第二层意思 , 如果你看懂了 , 领会了 , 你就算真正了解了中医 , 读明白了《黄帝内经-素问》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