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夫唯道,善贷且成(11)


六腑主泻而不藏:六腑主泻而不藏 , 不藏主要是指六腑泻水谷的作用而言 , 但这并不是说六腑泻中就没有藏、也不能说六腑泻的全是糟粕——六腑泻水谷 , 一方面要吸收精微输泻、输送于五脏 , 另一方面要将饮食糟粕下输大肠、膀胱而排出体外 。 “不藏”有两个含义 , 一是从时间上来说 , 是说六腑是不能久藏的;二是从本质上来说 , 是说六腑以泻水谷为主要功能 , 而不象五脏那样是贮藏精气的 。 六腑在形态上应该是空腔、管腔状:因为六腑具有传送、转输、排泄即泻水谷的作用 , 而这种作用是在肠胃虚实交替的情况下进行的 , 即后文所说的“水谷入口 , 则胃实而肠虚;食下 , 则肠实而胃虚” , 所以六腑需要经常由水谷来充实 , 却不象五脏那样是贮藏精气的 。 另外 , 从六腑主管泻水谷的功能分析 , 六腑在形态上应该是空腔、官腔状 , 一般称为空腔性脏器 。 所以然者 , 水谷入口 , 则胃实而肠虚;食下 , 则肠实而胃虚 。 六腑之所以充实水谷 , 是因为水谷入口以后 , 胃中虽充实而肠中是空虚的;及至食物下达 , 则肠中充实了 , 而胃中却又空虚了 。 故曰实而不满 , 满而不实也 。 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的 , 五脏是“满而不实”的 。
【图表分析】五脏与六腑在功能上的区分五脏与六腑在功能上的区分类别功能形态表里配合总功能特点五脏藏精气五脏者 , 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灵枢·本脏》}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中满* 实质脏器有六腑传化之腑传化物六腑者 , 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脏》}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中空* 空腔脏器有奇恒之腑藏阴精藏而不泻中空* 空腔脏器无 [小结] 本文讨论了五脏与六腑在功能上的主要区分 。 从藏与泻、满与实等大的方面来说 , 五脏是“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 , 六腑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 。[临床意义] 五脏主藏精气 , 精气宜藏不宜泻 , 因此临床上多虚证、多精气亏耗的病证 ,, 治疗也多用补法、固涩收敛法 , 即便是五脏实证 , 也不宜攻泻过度 。 六腑主传化水谷 , “以通为用” , 所以临床上多实证、多水谷实满的病证 , 治疗也多用泻法、攻小通里法 , 即使是六腑虚证 , 也需要注意通降 。[总结](第一节)本节首先以“藏”、“泻”为分类依据 , 对脏腑进行了区别 , 将内脏分为五脏、六腑(传化之腑)、奇恒之腑三大类 , 统一了人们对脏腑的认识 。 其次从藏与泻、满与实等大的方面 , 概括了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 。 再次由于魄门为六腑的终端 , 最能反映脏腑关系 , 象亦易见 , 故言“魄门亦为五脏使” , 强调了魄门与五脏的关系 , 突出了五脏在藏象学说中的核心地位 。 第二节论述气口(寸口)脉诊察疾病的原理(第八单元“脉要精微”)诊脉独取气口(寸口)的原理二、诊治疾病时医患双方的注意事项一、诊脉独取气口(寸口)的原理 。
【原文】帝曰:气口⑴何以独为五藏主?歧伯曰:胃者 , 水谷之海 , 六府之大源也 。 五味入口 , 藏于胃 , 以养五藏气 , 气口亦太阴也 。 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 , 皆出于胃 , 变见⑵于气口 。 故五气入鼻 , 藏于心肺 , 心肺有病 , 而鼻为之不利也 。[注解释义] 帝曰:气口⑴何以独为五藏主? ⑴气口:又称寸口、脉口 , 指两手腕部桡骨内侧桡动脉搏动的部位 , 是常用的的诊脉部位 。 张介宾注云:“气口之义 , 其名有三:手太阴 , 肺经脉也 , 肺主气 , 气之盛衰见于此 , 故曰气口;肺朝百脉 , 脉之大会聚于此 , 故曰脉口;脉出太渊 , 其长一寸九分 , 故曰寸口 。 是名虽三 , 其实则一耳 。 ” 黄帝问道:单独诊察气口之脉 , 何以能够了解五脏的变化呢?歧伯曰:胃者 , 水谷之海 , 六府之大源也 。 五味入口 , 藏于胃 , 以养五藏气 , 气口亦太阴也 。 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 , 皆出于胃 , 变见⑵于气口 。⑵见:同现 , 有显现、表现的意思 。 歧伯答曰:胃是水谷之海 , 为六腑的泉源 。 饮食五味入口 , 都是储留在胃 , 通过脾的运化转输 , 以此滋养五脏之气 , 气口为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 , 亦与足太阴脾经发生联系 。 所以五脏六腑的气和味 , 都是来源于胃 , 而脏腑之气的变化又能反映于气口 。 故五气入鼻 , 藏于心肺 , 心肺有病 , 而鼻为之不利也 。 五气入鼻 , 先藏于心肺 , 然后由心主之血脉、肺主之宣发布散于周身 。 所以心肺有病 , 也会表现为“鼻不利”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