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陈麦青读《黄易友朋往来书札辑考》︱开卷有得,如行山阴道上( 二 )


另据《辑考》中有考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九月之前的储润书致黄易一札 (9-5) , 其中提及:“《国山碑》须俟弟旋里时入山访拓 , 方得善本 , 俟诸他日 , 决不食言也 。 ”又可知在向吴骞、唐仲冕求得《国山碑》拓本之前 , 黄易已托宜兴籍的储氏访拓该碑 , 不知前述黄易致吴骞札 (160-1)中提及的“弟所有《国山碑》拓手未精 , 且非全璧”者 , 是否即来自储氏?而不管如何 , 黄易为获此碑精拓全本 , 不断孜孜以求之情状及其他种种 , 似皆可由《辑考》所收相关各札中 , 得见一斑 。
其实 , 黄易对一些碑版拓本的留意访求乃至获取 , 往往会早于如今一般常见的记载和那些目前尚存的传本 , 如关于其收藏唐代名碑《麓山寺碑》及碑阴拓本一事 , 有《岱岩访古日记》所记嘉庆二年(1797)二月初五日 , “秬香赠余李北海《麓山寺碑》旧拓本 , ‘黄仙鹤’等字尚在 , 后有米元章题名 , 亦作北海体 , 精妙可爱” 。 又有《嵩洛访碑日记》及《嵩洛访碑图》册内《小石山房图》题记所记嘉庆元年(1796)九月二十八日 , “虚谷见赠《岳麓寺》碑额、碑阴” , “(虚谷)赠余龙门造像百余 , 李北海《麓山寺》碑阴、碑额”等 , 皆黄氏自记;而上海图书馆藏何绍基旧物《麓山寺碑并阴》内 , 有何氏咸丰壬子(二年 , 1852)一跋 , 也忆及“余于庚子秋舟泊济宁 , 曾于郭氏购得黄小松所藏宋拓《麓山寺碑》并阴 , 有小松及覃谿、瘦铜诸题记甚精 。 隔宿乃为人中途夺去 , 意甚悔惜” 。 何氏所云庚子 , 即道光二十年(1840) 。 凡此 , 均属稍事翻检即可得者 。 然《辑考》中又有方维祺致黄易一札 (98-1) , 谓有“北海碑及湘莲二桶” , 赠送黄易 。 据《辑考》撰者考订 , 方氏此札 , 当作于乾隆五十年(1785)至五十二年(1787)间其在长沙府湘潭县令任上 , 而“所云北海碑 , 当即李邕《岳麓寺碑》 , 在长沙 。 湘莲为湘潭特产” 。 读此 , 又知早在彼时 , 黄易已从方氏处获《麓山寺碑》拓本 , 惟不知是否附有碑阴之拓 。 至《辑考》中另有翁方纲致黄易一札 (23-40) , 言及“惠赠之《岳麓》碑阴 , 是北海小楷最佳者”云云 , 据《辑考》之考说 , 已在嘉庆三年(1798) , 恰是黄易从虚谷(武亿)处获赠《麓山寺碑》碑阴、碑额诸拓后不久 。
与黄易同好金石、又是好友的武亿 , 还曾受黄氏之托 , 为拓著名的“嵩山三阙” , 《辑考》中有考为乾隆五十二年(1787)三月其致黄易一札 (89-1) , 其中言及:“少室东阙铭及他阙铭字 , 并遵盛指拓去 , 阻远恐有耽阁 , 须示及 , 趁今岁犹可亲摹也 。 ”同年六月一札 (89-2)中 , 又谓:“十月间属舍弟往登封 , 如命拓出 , 续当寄去 , 断不敢有负雅托也 。 ”《辑考》还在纠正他人误推黄易致陈灿一札 (2-19)写作时间的基础上 , 考定黄易收到武亿寄来的“嵩山三阙”诸拓 , 当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 。 而据《辑考》中考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黄易致同嗜金石的友人赵魏(晋斋)一札 (17-7)所述 , 当时其不仅已数次收到赵氏所寄三阙之拓 , 且在此之前 , 还曾请时为河南知府的施诚帮助访拓 , 却遭嗤笑 , 以“再求无益”而告终 。 至秦明先生主编的《蓬莱宿约:故宫藏黄易汉魏碑刻特集》 (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6月)中 , 所录曾经黄易鉴藏的《嵩山太室石阙铭》册、《颍川太守等题名》整张、《嵩山少室石阙铭》册、《嵩山少室东石阙题名》册、《堂谿典嵩高山请雨铭》册及整张等 , 则由黄氏自题各签 , 知其皆已是乾隆甲寅(五十九年 , 1794)三月(或题仲春)间的精拓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