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中西之间,新旧之外:晚清科幻小说如何想象一个进步的世界?

采访人员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1
思考一下 ,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与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讲述的都是在危机中寻求自救的故事:《新中国未来记》预言面对未来国族竞争 , 中国何以在世界之林中立足;《流浪地球》讲的是太阳急速衰老膨胀 , 太阳系即将被吞没 , 人类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奔往新家园 。
除《新中国未来记》之外 , 其他一些晚清小说也都体现出了更宏大严肃的意图——吴趼人《新石头记》以贾宝玉漫游未来文明境界的奇遇辨明“文明”与“野蛮”的不同 , 指出西学不见得都“文明” , 国学也不就是“野蛮”;《新法螺》中主人公超越科学的羁绊飞天入地 , 看似滑稽不已 , 落脚点却在于民族救亡与启蒙 。
晚清科幻小说的主题是如何确立的?这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贾立元在新著《“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中试图探讨的问题 。 值得一提的是 , 贾立元自己也是一位科幻作家 , 笔名飞氘 。 他在书中指出 , 晚清科幻小说中那些有意思的发明 , 诸如电气术、催眠术乃至造人术 , 不仅仅是天外飞仙般的技术应用 , 而更有其隐喻性质 , 象征着知识分子在忧患中革新造人的尝试 , 既吸收西方的现代科技 , 又保留自身的“心力”与“脑力” , 其中诸多焦虑与问题在当代中国科幻作品中仍有回响 。 学者戴锦华曾著文质询中国科幻小说的“元气满满” , 指的是中国科幻通常没有扮演现代文明预警者的角色 , 也没有告诉人们未来的神话可能是“梦魇”、“地狱”一般的 。 这不禁让人思考 , 如今中国科幻的写作面貌与其形成之初的样貌是否有关?
科幻小说|中西之间,新旧之外:晚清科幻小说如何想象一个进步的世界?
本文图片

《“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
贾立元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01 以进步观念想象未来
中国科幻小说自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始 。 创作于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畅想了60年后中国繁荣昌盛 , 世界各国首脑齐聚首都南京;此时恰逢中国维新50周年纪念 , 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孔子后人孔觉民为两万名听众讲述过去60年间中国历史 , 从维新成功到建设立宪政府 , 再到成立大共和国 。
贾立元认为 , 小说中对未来的想象与19世纪西学东渐、进化论成为普世公理有关 , 《新中国未来记》中处处投射着新的公理世界观、世界历史的民族竞争与进步观 。 正如小说中所写道的那样 , “我看古今万国的视野 , 一定经过许多次冲突才能做成 , 新旧相争 , 旧的必先胜而后败 , 这是天演上自然淘汰的公理 。 ”
彼时 , 梁启超已经逐渐放弃了天下大同的思想 , 转向了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核心的世界秩序观——对他而言 , 进化论不仅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客观描述 , 也能让世界变得有道理 , 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 使人们的行动有方向 , 有利于群与公的价值标准的实现 。 正因如此 , 小说才会说 , “只是据政治学的公理 , 这政权总是归在多数人的手里 , 那国才能是安宁的 。 ”而对于进化、进步诸概念的普及 , 贾立元认为与同时期法国小说家凡尔纳的作品被广泛译介有关 。 彼时《海底旅行》《月界旅行》均已引入中国 , 凡尔纳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译本最多的外国小说家之一 , 正是凡尔纳的科学小说让人们认识到宇宙地球的大小以及时间向前的进步性 。
科幻小说|中西之间,新旧之外:晚清科幻小说如何想象一个进步的世界?
本文图片

《新中国未来记》
【科幻小说|中西之间,新旧之外:晚清科幻小说如何想象一个进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