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评《夜间的战斗》︱本南丹蒂,正义的使者或是邪恶的化身( 五 )


到头来 , 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官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本南丹蒂”的含义 , 似乎已经不再重要 。 就像金茨堡书中所言的那样 , 对于他们来说 , 本南丹蒂可能就是一个既“不做好事 , 也不做坏事”的穷苦农民(205页) 。 只不过 , 此时此刻 , 一个新的面孔——萨穆埃尔·德·卡西尼斯正在挺身而出 。 与审判官们一样 , 他也是一名来自方济各会的修士 , 却成为了首个捍卫巫师权利的神职人员(309页) 。 也许 , 冥冥之中 , 夜间的战斗 , 仍将继续……
总结
金茨堡坦言 , 《夜间的战斗》这本书是“与一份文献、一个名字、一个也许是边缘的特殊个体的不期而遇”(264页) 。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 , 金茨堡曾试图对威尼斯档案馆中保存的碎片化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 。 也正是如此 , 后人才得以窥见历史上弗留利这一偏远地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和社会肌理 。
作为微观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 金茨堡承认“这一反复的 , 几乎纠缠不清的研究 , 并非源自自传式(autobiografico)的推动 , 而是来自方法论上”的创新(263页) 。 的确 , 除了丰富的史料外 , 金茨堡在作品中还使用了比较的方法 , 更准确地说是“历史编纂学的比较方法” , 而非人类学的方法(273页) 。 作为史学界年轻的一代学者 , 对于金茨堡的勇气和毅力 , 我感到由衷地敬佩 。 在当年 , “本南丹蒂”可谓是一个前无古人的研究课题 , 面对着这样的挑战 , 金茨堡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 因为在“近代的历史研究领域” , 这是一件“非比寻常的事”(272页) 。
当然 , 金茨堡的作品也并非完美无缺 。 由于其特殊的出生背景(犹太人) , 他在创作过程中难免会夹杂着一定的个人主观意识 , 使读者产生一种“宗教审判式”的压迫感 。 此外 , 金茨堡所采用的史料几乎完全聚焦在了“本南丹蒂”身上 , 而选择性地忽视了审判官的声音 。 在书中 , 他直言不讳地抨击了宗教法庭 , 称这个机构“令我反感” 。 他毫不掩饰地将“犹太宗教纳入一种更高级的真理” , 并称之为“真正的宗教”(275页) 。 关于这一点 , 意大利著名的历史学家、罗马大学教授莱蒂耶里(Gaetano Lettieri)评论道 , “金茨堡对《圣经》的明显移除” , 源自一种“意识形态的偏好” , 一种“葛兰西式的文化反抗”(281页) 。 而金茨堡的旧识、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艺术社会史教授保罗·福萨蒂(Paolo Fossati)也曾调侃道:“对于一个犹太人而言 , 选择去研究女巫和异端是显而易见的事 。 ”(265页)
不论如何 , 金茨堡的首部作品是成功的 。 迄今为止 , 这本书已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 , 畅销海内外 。 通过这部作品 , 我们看到的是意大利弗留利大区“庶民文化”最深层的部分 , 听到的是“底层阶级”最质朴的声音 , 感叹的是“本南丹蒂”为了丰收所拼搏的精神 。 或许 , 正如这些“慈善的行者”所言 , 每个人都该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