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险峰|相比语言的污染,更可怕的是语言的匮乏( 八 )


只是 , 我认为的好的非虚构作品更多是提出问题 , 未必要去解决问题 。 非虚构写作的本质是人文关怀 , 它最终表现的是人的命运 。
我很喜欢的一部非虚构作品是约翰·赫西的《广岛》 。 这本书就不解决任何问题 , 但它提出了一系列很重要的问题——在这场战争中 , 谁才该真正被谴责?美国人难道就一定是正义的吗?日本人就一定是非正义的吗?
作者虽然并不在现场 , 但他对日本国民性的把握、对现场的还原能力 , 以及对日本人心态的呈现方式都非常精准 。
伊险峰|相比语言的污染,更可怕的是语言的匮乏
本文图片

《广岛》 , 约翰·赫西著 ,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年8月 。
05
相比语言的污染 ,
语言的匮乏更加致命
新京报:最后 , 我们回到这本书 。 为什么第一部作品就选择长篇这样有野心的写作方式?
杨樱:在做“好奇心日报”的时候 , 我们就想过这个问题 。 我们当时对理解与呈现人这件事情比较感兴趣 , 也一直想要把如何更完整地讲述人这件事琢磨得更清楚 。 但你也知道 , 人又特别复杂 , 如果按照传统新闻写作的体量 , 说清楚一件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 而如果想要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跨度里去理解一个人 , 几万字肯定是不够的 。
这里也涉及描写的对象问题 。 如果是去写一个知名人物 , 相对还比较简单 , 因为市面上肯定已经有一些成熟的信息与报道 , 读者在阅读你的文章之前 , 或多或少已经通过不同的公开渠道了解过这个人的不同侧面 。 但是如果你要写一个从来没有被媒体所知、被公众所知的普通人 , 很难用比较短的篇幅说清楚 。
所以 , 选择长篇最基本的考量就在于它有能容纳足够的信息量的承载力 。 屋子够大 , 放的东西也够多 。 但另一个问题是 , 房子大了 , 装修方式就会不一样 , 家具如何摆放 , 如何选择不同的功能分区 , 都需要另一种谋篇布局 。
对我来说 , 选择用长篇的方式 , 并不是说你写作之前就想好了要这么写 。 只能说是在最开始 , 你有信心 , 或者说你心里有底 , 可以尽量放开手去找更多东西 , 去搜罗所有你想要的信息 。 比如 , 先做家访 , 先了解清楚一个人的来龙去脉 。 这个是长篇的一个心理基础和我们的一个目的——我们想了解人的更多面向 , 以及用一个更合适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 。
伊险峰|相比语言的污染,更可怕的是语言的匮乏
本文图片

电影《钢的琴》剧照 。
新京报: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 , 两位也经历了许多转折 , 比如从“好奇心日报”到“小鸟文学”的创立 , 也包括大环境的剧烈动荡 。 这段时间的经历对写作这本书带来哪些影响?或者也可以反过来问 , 写作这本书是否影响了两位对于自身身份以及媒体工作的思考?
杨樱:“小鸟文学”算是一个插曲 。 在“好奇心日报”的后期 , 我们就已经想好要去写书 , 因为写书也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 。
但过程中我们目睹了许多变化 , 也觉得应该还是要有一个文字和语言的阵地 , 这才有了“小鸟文学” 。 之所以会做这样一个文学媒体 , 一是文学是我们时代最后的避难所 。 二是我认为 , 语言文字是一个人思维的组成方式之一 。 而在当下 , 我们尤其要重思文字的意义 。 它对于意识形态的渗透实际上是特别剧烈的 。
同时 , 我们也能很明显地感受到 , 相比语言的污染(比如“内卷”一词的流行) , 更可怕的是语言的匮乏 。 它才是对人类的最终打击 。 语言的匮乏会让我们失去文化的传承 , 这是因为人类文明本质上是语言的文明 。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 它对于人类生活与思想的传承和记录 , 是文明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