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米(01810.HK)与智能制造的奇点时刻( 二 )


在这方面 , 小米团队有自己的想法 。 后来这种玩法也被称为“小米模式” 。
一方面 , 是砍掉固定成本 。 硬件的突破造就了互联网时代 , 那么互联网能不能反哺硬件的发展呢?小米将手机大部分的销售搬到了线上渠道 , 打造“互联网手机” , 节约了大量租金、人工费用和一层又一层代理商的利润分成;线上渠道对需求的感知 , 成为其按需生产的重要“情报”依托 , 极大降低了库存费用和减值计提风险 , 同时根据销售地情况安排大批量的运输 , 节省了运费 。
另一方面 , 是寻找新的营收增量 。 “软件定义手机”这一招在当时看来是险棋 , 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念 , 以及对市场的精确判断——小米团队相信公司可以不靠手机硬件赚钱 , 而是通过MIUI生态圈的开放 , 在软件上赚钱 。 如此一来 , 小米手机的价格就可以定在一个十分接近成本价的区间 。
结果是:小米1代手机一炮而红 。 小米手机销量轻松突破了300万部 , 饥饿营销之下的小米手机总是一机难求 。 不久后 , 小米手机甚至登顶中国智能手机份额冠军 。 小米手机的产销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规模扩张、成本可控、预期良好的良性循环 , 渗透率不断提升奠定日后对成本端价格控制和消费端议价能力的基础 。
手机|小米(01810.HK)与智能制造的奇点时刻
文章图片

在那个刚刚开始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发烧”的年代 , 小米的这种互联网玩法可谓超前 , “互联网手机”“软件定义手机”概念也迅速获得市场关注 , 引来竞对的争相模仿 。 到2012年 , 安卓市场已经积累了超40万活跃用户 。 腾讯、阿里巴巴、360也纷纷推出自主软件生态和硬件设备 。
在当时甚至有友商挑起了一起与小米团队的“约架”事件 。 而雷军居然真的带着小米公司的几位骨干 , 在约架地点认真“踩点”研究“战术” 。 幸好“约架”事件最终不了了之 , 否则不知又是怎样一出魔幻剧情 。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 , 小米的横空出世 , 的确改变了一些东西 。
从制造业角度出发 , “小米模式”让传统强而不精的制造业脱胎 , 注入效率的互联网基因 , 为行业模式提供了一个优秀范本 。
例如借助新兴互联网营销渠道的低成本红利 , 绕开已经被传统国际巨头占据的高成本电视媒介和线下渠道 , 低成本获得先发优势;用更好的软件和用户交互(MIUI和迭代开发)、更精准的产品规划和定义、略显夸张的营销活动击中主流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的心 。
03
新曲线的诞生
超前的互联网基因 , 还带来了另一个重要的能力:
面对新事物的决策链条短、速度快 。
曾经在风投行业蛰伏多年的雷军 , 对手机产品如数家珍 , 在行业认知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积累 。 所以在万物互联方面 , 雷军其实早就有自己的判断 。 比如 , 硬件以手机为中心进行链接 , 手机相当于一个超级计算中心;将来屏幕会无处不在 , 所以屏幕之间可以相互协同 。
对智能手机市场即将进入红海竞争的预期 , 更是进一步强化了雷军对物联网作为下一个风口的判断 。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累海量数据 , 但如果没有与企业发生关联 , 这些数据不过是随风而逝的事实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红利下 , 各种移动智能终端将成为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接触点 , IoT也必然成为打破互联网信息孤岛、实现移动互联网生态又一次“进化”的关键 。
雷军向来与团队之间英雄相惜 。 而2014年出的一天 , 团队闯进了雷军的办公室 , 为他带来了一个新的认知增量:IoT不一定需要通过路由器实现 , 而是依托于一个WiFi模组就可以 。 英雄所见略同 , 优秀的团队之间高度的共识成为小米飞速前进的动力 , 也造就了后来雷军“找人不是三顾茅庐 , 找人要三十次顾茅庐”的人才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