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小米(01810.HK)与智能制造的奇点时刻( 四 )


另一边是积极拓展出海之路 , 在印度、欧洲等海外市场打败了高品牌溢价的三星 , 力压竞争对手 。 2018~2019年小米业绩仍在节节攀升 。 手机出货量 , 逆势增长超三成突破一亿台大关 , 坐上全球份额第四名的位置 , 足见其核心竞争力之稳固 。
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 人们回头一看 , 原来小米已经取得了这么多成绩 。 业绩面上 , 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前三季度 , 小米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84.34亿元、1146.25亿元和1304.94亿元 , 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40%、67.50%和64.12% 。 于是小米的市值也一路高歌猛进 , 实现逆转的同时达到了新高 。
而在亮眼手机销量数据的背后 , 在人们视线的焦点之外 , 隐藏着小米更大的雄心 。
无论是在手机市场红海竞争、“制裁”和加息的压抑下 , 估值的回调 , 抑或是面对小米逆势而上时的欢呼雀跃 , 实际上都难免来自对小米这家公司的理解偏差 。 而这种偏差 , 恰恰又来自我们以往对小米的刻板印象行程的经验 。
2017~2019年 , 小米公司AIoT业务占总营收比重 , 从20%提升到了30%;来自互联网服务的营收占比从8.43%增加到了9.43% 。 也就是说 , 尽管手机业务的增速很快 , 但AIoT和互联网服务的增速更快 。
手机|小米(01810.HK)与智能制造的奇点时刻
文章图片

时间来到2021年11月24日 , 小米公布了Q3业绩 。 从业绩表现上看 , 公司营收已经来到781亿元的水平 , 其中境外市场收入409亿元 , 占总收入的52.4%;而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的110%;此外 , 公司静调整净利润52亿元 , 同比增长25.4% 。 当期公司研发投入93亿元 , 同比增长51.4%;研发人员达到约1.4万人 , 占总员工数量的44%以上 。
IoT业务方面 , 收入达到209亿元 , 占营收比重的26.7% , 尽管受到境外海运物流等因素的影响 , 境外IoT及生活消费产品收入仍创单季度新高 。 此外 , A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同比增加33.1% , 突破了4亿台大关;拥有5件及以上连接小米AIoT平台的设备用户同比增长42.8%至800万个;米家APP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39%至5990万 。
AIoT发展继续加速 , 绕智能手机为入口打造的商业闭环 , 小米的AIoT智能硬件产品已经不仅仅是“硬件”商品 , 更是开启下一个时代物联网的一张门票 。
05
转眼已是新时代
历经一场疫情的冲击 , 市场已经不是当初的市场 。 互联网行业已经来到极度内卷的阶段 , 全球经济增速萎靡 , 碳中和时代来临 。 时代呼唤新兴业态的出现 。 而新兴业态中 , 无论是万物互联、元宇宙带来的流量增量 , 还是新能源汽车和能源转型所需的边际效益 , 都需要市场规模进行支撑 。
正如鸿蒙系统3亿生死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10%的爆发节点向人们昭示的那样 , 这样一个时代 , 更需要有人将最尖端技术的应用 , 带到最接近人间烟火的地方 。 发挥使用价值 , 才能实现科技自身的价值的可持续增长 。
2021年3月30日 , 雷军穿着蓝色衬衣和深蓝色西装 , 宣布了小米造车的计划 。 雷军表示 , 这将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 。
手机|小米(01810.HK)与智能制造的奇点时刻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市场早就有人开始了对小米造车的讨论 。 小米造车这件事 , 应该是众望所归 。 正如当年的智能手机“百团大战” , 如今新能源汽车来到风口 , 推高了对整车和上游零部件的需求 , 然而上游锂矿资源的短缺导致中下游承压 , 芯片产能的不足也一度让众多造车玩家束手无措 。
为应对成本和性能的矛盾 , 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玩家中 , 逐渐分化出2种玩家 , 分别是以25万价格区间起售的特斯拉 , 以及3万~5万价格区间的上汽通用五菱 。 而10万~15万的主流价格区间 , 在民用纯电动车领域涉足的玩家寥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