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丝桐金声——名家藏珍古琴萃选

古琴|丝桐金声——名家藏珍古琴萃选
本文图片

本次中国嘉德2021秋拍《案上云烟——文房雅玩》专场呈现王世襄先生旧藏、丝桐金声、龙泉精品等多个专题 , 精彩纷呈 。
其中“丝桐金声”专题延续往年甄选名家藏珍古琴 , 呈现唐代至民国古琴九床 。 其中唐代“太和丁未”灵机式古琴及元代“秋梧”仲尼式古琴来自北京民国以来著名音乐教育家旧藏;清道光“万丈秋风”仲尼琴为庆亲王载振旧藏;叶希明题铭吴浸阳斫“丰卦”琴及两床清代古琴为对川剧曲艺创作改革作出重要贡献的何朝现先生旧藏 。

我国存世“唐琴”究竟有多少呢?其中哪些真是唐代所制 , 哪些又是后代仿品?这是目前亟待调查证实的问题 。 以这次嘉德秋拍唐“太和丁未”款无名琴来说 , 据我所知目前至少存世有三张:其一琴名“独幽” , 现藏湖南省博物院 。 其二即本次拍卖之无名琴 。 其三据说系北京某私人藏家所藏 。 前两张式样均系灵机式 。 腹内纳音四周均有“太和丁未”刻款 。 三琴中 , 湘博《独幽》据传系明末清初著名文人王船山旧藏 , 民国时由湖南琴家李静(伯仁) 珍藏 。 李静《湘绮楼曰记》认为该琴系唐人“雷霄断” 。 琴背所刻“玉振”大印与故宫武英殿长安元年琴之印相同 。 据考证 , 此印系元代鲜于伯机之印 。 历来琴家认为该琴应是颇有渊源的唐琴 。 郑珉中先生《唐琴辩》明确指出“的确整一张晚唐琴” 。 该琴与本次拍卖之琴相较 , 从其形制来看 , 两者同属灵机式 , 前者略显瘦长 , 后者略短 。 前者肩与尾的比例较明显 , 后者肩与尾的比例不太明显 。 腹内纳音前者右上角为“太” , 右下角为“和” , 左上角为“丁” ,左下角为“未” 。 四字围绕纳音呈四角形排列;后者右上角为“太” , 左上角为“和” , 左下角为“丁” ,右下角为“未” 。 四字围绕纳音呈环状排列 。 从灰漆断纹来看:前者紫红色漆 , 琴面梅花与蛇腹纹交织 , 底板牛毛断 。 后者原髹黑褐色漆 , 后用朱漆重漆一过 , 较宽蛇腹断 。 若结合演奏来看 , 前者因系博物馆藏品 , 未经演奏 , 其琴音优劣无法判断 。 后者岳山、龙龈与琴面弧度的处理非常合理 , 用于演奏 , 手感颇佳 。 其琴音宏鬆透润 , 颇有韵味 。

——吴钊
古琴|丝桐金声——名家藏珍古琴萃选
本文图片

Lot 5150

“太和丁未”灵机式古琴
通长:119.3 cm;肩宽:17.8 cm;尾宽:14.6 cm
来源:著名音乐教育家旧藏 。
琴灵机式 , 面板桐木斫 , 紫檀岳尾 , 圆形龙池与凤沼 , 池沼以及轸池内均贴以硬木片 , 从岳尾紫檀木肌理纤维以及雕刻工艺来看 , 如此整套硬木构件在琴器制作中属于顶格配置 。 龙池内圆形纳音微隆 , 尺寸略大于池口 , 纳音周围刻“太和丁未”四字年款 。 这张灵机式琴与湖南省博物馆藏灵机式“独幽”琴样式与年款相同 , 琴体尺寸除琴肩不同以外 , 琴头、琴尾以及琴体总长尺寸皆同 , 相比而言 , 由于肩宽略小 , 这张灵机式琴显得纤秀一些 。
古琴|丝桐金声——名家藏珍古琴萃选
本文图片

从这张灵机式琴的槽腹观察 , 其纳音呈黄灰色 , 木质松软接近炭化 , 周围刻款痕迹与木纤维老化状态一致;轸池内垫片缺失 , 因此 , 使用琴轸经年累月地调弦 , 导致轸池被磨损致严重凹陷 , 三弦与四弦的琴轸出现倾斜 。 此外 , 琴器在传承过程中 , 由于木胎与灰漆之间的膨胀收缩比率不同 , 漆面会产生开裂断纹 , 断纹起翘后影响弹奏 , 每次出现这种情况便会修补漆面 , 或局部髹涂 , 或通体重髹 。 这张灵机式琴经历过数次修复 , 最后的一次修复对大多数漆面进行了重髹 , 磨显后显现出部分原始漆面 , 以及修补的八宝灰胎颗粒 。 从原始漆面来看 , 其髹漆工艺与“独幽”琴如出一辙 , 均采用罩朱髹工艺 , 即在黑色底漆上先髹涂一边朱红漆 , 然后罩髹一遍栗色漆 , 两层漆色叠加在一起 , 内敛温润 。 经过一次次的保养与修复之后 , 目前的琴体古意盎然 , 红色漆层和黑色漆层叠压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