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张国擎:?颠张狂草——历代书法人物之张旭|新刊( 九 )


故而《书概》中曾曰:“张长史书悲喜双用 。 ”说他每每酒酣之时 , 生活也透露出一种浪漫主义情怀 , 更有超然物外的潇洒之态 。 这正使他具备了“颠”性 , 达到了以“颠”取韵 , 以“狂”取神的境界 。 这种“颠”性使得张旭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不受理性的束缚 , 纵意挥毫 , 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在草书中淋漓尽致地表现 , 借酒将脑中的意象通过线条变现出来 。 《广川书跋》中讲:“观其书者 , 如九方皋见马 , 不可留于形似之间也 。 方其酒酣兴来得于意会时 , 不知笔墨之非也 , 忘乎书者也 。 反而内观 , 龙蛇大小 , 络络其中 , 暴暴乎乘云气而迅起 , 盲风异雨 , 惊雷激电 , 变怪杂出 , 气蒸烟霞 , 忽万里则放乎前者 , 皆书也 。 岂初有见于豪素哉!”
从常识上讲 , 狂草的创作 , 书家通常是充满激情 , 或是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 , 心境完全展开 , 借狂草来表达情感和情绪 , 不受字形的限制 。 这种情感和情绪的爆发则来自长期的积郁 , 将嬉笑怒骂融入点画 , 如喷、如溅、如画、如染 , 形而无则 , 合乎法理 。
关于书法和情感的关系 , 东汉蔡邕在《书论》中讲“为书之体” , 可以表现“若愁若喜”之形 。 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中 , 在肯定张旭的“情炎于中 , 利欲斗进”“勃然不释 , 然后一决于书”的同时 , 对比地指出了释高闲和张旭的区别:“今闲师浮屠氏 , 一死生 , 解外胶 , 是其为心 , 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 , 必淡然无所嗜 。 ”在这一点上 , 释高闲和怀素却有着共同之处 。 怀素《自叙帖》就说自己“幼而事佛”“性灵豁畅” , 并有“狂来轻世界 , 醉里得真如”之句 , 可见怀素也是以“淡泊”为怀的 。
张旭死后 , 大家都很怀念他 。 杜甫入蜀后 , 见张旭的遗墨 , 万分伤感 , 写了一首《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 , 诗中曰:“斯人已云亡 , 草圣秘难得 。 及兹烦见示 , 满目一凄恻 。 ”常熟人民纪念张旭 , 直到今天 , 城内东门方塔附近还保留着一条“醉尉街” 。 旧时 , 城内还曾建有“草圣祠” , 祠内有一副楹联:书道入神明 , 落纸云烟 , 今古竟传八法;酒狂称草圣 , 满堂风雨 , 岁时宜奠三杯 。 表达了邑人对这位草书之圣的深深崇敬 。 张旭洗笔砚的池塘也曾长期保留 , 称为“洗砚池” 。 苏州将兴建张旭草圣祠 , 位于唐寅墓西侧 , 全部采用古建筑材料 , 将草圣祠建成类似浙江绍兴兰亭的建筑 , 展示张旭书法艺术成就 , 并使其成为国内外文人雅士笔会场所 。
草圣张旭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光荣 。 其狂草艺术是对前人草书艺术的总结 , 当然更重要的是总结后的创造 , 这是张旭书法的主体 。
原刊责编:于文舲
本期微信编辑:于文舲
插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