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专题 | 互联网时代,让古籍“飞入寻常百姓家”( 五 )


古籍整理是一种严肃且又艰巨的工作,要求整理者不仅具备古汉语和版本校勘学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对整理对象有关的一切知识。同时,古籍整理者应该有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而绝不能草率从事、急于求成。整理古籍的首要在于存真,保留古籍的最初面貌。从研究和普及的角度来说,古籍仅有影印本是不够的,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做进一步的整理,如标校、注释、今译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汲取精华,传承并弘扬优秀文化。
顾宏义(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化身万千——数字化时代的古籍保护与传承
使古籍能“以人传人”,通观古今,大致有三大途径。其一,通过精心的修复、保护,延长传世古籍之寿命。其二,通过复制、出版等手段,使古籍“化身万千”,传布人间。其三,对古籍加以注解、诠释,以便于世人尤其是初学者得以阅读、领悟古籍所记载的古人思想、知识的精粹,从而乐于投身于对古籍的保护、传承之事业。
互联网时代@专题 | 互联网时代,让古籍“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章插图

因国家支持,社会关注,今日古籍的出版,尤其是影印出版方面,已非以前所能比拟,即传世的重要著述大多已得到出版,使得古籍尤其是善本的保护、收藏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大为改观,大大便利了世人的阅读、利用。同时,文献数字化建设的日新月异,也进一步对人们地阅读、利用古籍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便利。然而上述三个方面,仍存在不少可以改善、提高之处——
面对数量浩瀚的古籍急需修复,而修复人员需要相应的文史知识、美学知识与古籍保护修复知识、技能等,迄今修复保护人员的整体数量及其素质等,皆与所要承担的任务颇有距离。因此,是否利用上海地区的相关力量,整合协调,设立一个古籍保护、修护机构及其教育机构,在开展古籍修复、保护工作的同时,加紧相应人才的培育,以满足当下与今后古籍修复保护工作之需要。
同时,就出版印刷质量、选题优劣等而言,颇给人以鱼龙混杂之感,且存在相当数量的重复出版问题。今年古籍出版资助申请,就发生了一种篇幅相当可观的古籍整理,两家出版社撞车之事,两家整理之思路、方式等大体相同。此显然是缺少信息沟通所致。因此,为避免资源浪费,可否由政府组织,或委托大学或出版机构,构建一平台或协调机构,对已出版之古籍整理著作与影印著作,以及将要整理出版、影印的古籍情况,作一汇总,利于对基本古籍、一般古籍等进行分类管理,也便于整理者、出版社了解相应的整理、出版信息,更利于读者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古籍及其整理著作。
古籍数字化以及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问题也不容忽视。国家应出台相应的规定,得到国家资金支持的数字化古籍资料,应尽可能的都予以上网,让全民共享。但限于条件,资源上网共享,可分批进行,首先选择提高国民素养的基本古籍,并选择其中有版本情况良好的传世本,以及整理与注释优良者,先上网;然后再选择一般古籍,而后选择较为冷僻的古籍等等。
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当下,应充分利用各种国家的、民间的有利资源,构建古籍保护、利用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通过加强信息传递、管理,通过古籍整理、出版,通过将数字化古籍上网共享等手段,以满足不同层面的读者、研究者的需要,从而让广大读者、研究者充分享用数字化资源共享所带来的现代化便利。
吴格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员): 让繁体字作为互联网时代推动古籍传播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