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8.88亿用户!短视频将如何影响文化风潮?( 三 )


抖音|8.88亿用户!短视频将如何影响文化风潮?
本文图片

视频社会下文化传播如何升级?
技术的发展让人类进入了“视频社会化时代” , 触手可及的视频让人看到了世界的丰富多样 。 在文化传播方面 , 视频也以其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通俗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 李子柒短视频系列、《唐宫夜宴》《祈》等视频艺术化地叙事、表达和呈现 , 意味着视频可以像电影和电视一样 , 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功能和文化传播价值 。 《中国视频社会化趋势报告(2020)》指出 , “视频社会化时代 , 更高质量、更专业的视频技术和视频环境正在推动精神需求整体升级 。 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 , 传统文化成为视频‘网红’ , 各大传统博物馆入驻短视频平台 , 推陈出新 , 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 在推动全民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 , 视频社会化推动了知识共享平台的打造 , 借助视频类平台增长知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 知识范畴涉及生活科普、人文社科、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 。 ”视频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
在视频社会化时代 ,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 , 几乎每个人都能参与视频的创作和分享 , 以致有人宣称视频创作的便捷正让“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变为现实 。 视频平台的出现和发展 , 让更多的人都能够有机会用视频记录和分享生活 , 见证社会的方方面面 , 也可以创作新的文化样式 。
当然 , 如今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视频内容也是五花八门、鱼目混珠 。 相比于文字和图片 , 为了获得点赞、关注和流量 , 很多视频走的是玩弄噱头、娱乐化和低俗化路线 。 “短视频消费的狂热归根到底由技术所驱动和策划 , 它张扬了新的视觉生产、复制与展示技术对当代人类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组织作用 , 一场新的视觉狂欢盛宴 。 当然 , 这不意味着审美会完全退场 , 而是说 , 审美作为一种修辞的工具 , 成为技术延伸的外衣 。 对消费者说 , 能否通过短视频获得良好的视觉体验才是首要因素 。 ”即便是一些传播优秀文化的视频 , 为了吸引用户的眼球 , 往往也会借助技术制造炫耀性的视觉奇观 , 而忽视内容的建设 。 为了得到更多用户的关注 , 有的视频对经典作品采取断章取义或者移花接木的方式 , 重新剪辑和拼贴内容然后以奇观化方式展现给观众 。 甚至用一种耸人听闻的视频方式传播错误的文化知识 , 这类情况在历史文化类的视频作品中并不鲜见 。 视频碎片化、景观化和浅显化的知识呈现 , 亦让许多观众从视频中所获取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 。 因而在视频无处不在的“视频社会化时代” , 要真正发挥视频的力量 , 更好地传播优秀文化 , 笔者认为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 从视频文化生产和传播角度来看 , 须加强专业力量的介入 , 提升视频内容的文化和审美内涵 。 在视频社会化时代 , “人人都是艺术家”并不现实 , 绝大多数人创作和分享视频主要还是为了流量、眼球和经济效益 , 还有一些人为了自娱自乐 , 因而所制作和分享的视频比较随意 , 视频中的知识点经常错误百出 , 并不可靠 。 因此 , 在视频社会化时代 , 要想发挥视频的作用 , 更好地传播优秀文化 , 就需要专家、学者以及专业机构介入和参与视频创作 , 例如 , 可以邀请历史学家参与历史文化类的视频创作 , 邀请文学研究者参与文学作品欣赏类的视频创作 , 以保证视频创作的质量 。
其次 , 从视频文化接受和消费角度来看 , 要培养和加强观众的视频素养 , 提升他们对各种视频的识读和审美鉴赏能力 。 台湾世新大学成露茜、罗晓楠在他们合作主编的《批判的媒体识读》中曾经担忧地指出 , “在电子媒体网络中成长的世代(宅男、宅女) , 由于长期置身媒体建构之文化环境中而无法自拔 , 以致虚实错位 , 真假难分 。 对他们而言 , 媒体文化早已是其日常意识形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就是说 , 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 , 日益脱离真实的生活经验 , 而需事事仰赖媒体 。 ”因而他们呼吁 , 教育部门不仅要对传媒专业的人开展媒体识读教育 , 而且要对非传媒专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开展批判的媒体识读教育 。 而在今天 , “一入抖音深似海”“视频刷个不停”更是成为许多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 “刷屏上瘾”的年轻人沉溺于海量的视频中无法自拔 , 他们的日常言语和思想观念都深受视频影响 。 因此 , 在视频社会化时代 , 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视频媒介素养 , 提升他们对视频的识读能力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