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诗需要热情,读诗亦是如此 | 海伦·文德勒的诗歌批评

如果你问哈佛大学诗歌教授海伦·文德勒“应该如何阅读一首诗” , 她也许会告诉你 , 一句一句、一个词一个词地去读;像走进一个房间那样走进诗歌内部去读 。 如果你告诉她你读完一首诗后只了解到其中的“观念”或“主题” , 她一定会为这首诗被如此简单地对待感到痛心 。
文德勒在哈佛上过新批评派奠基者I.A.理查兹的课 , 后者对她的批评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 她始终坚持形式主义的批评立场 , 着迷于对一首诗的“细读” , 对一首诗的形式要素进行精细、冷静如解剖般的拆解与分析 。 在《巴黎评论》访谈中 , 她为自己的批评方式提供了更生动的说法 , 她说自己是“从作家的角度阅读” , “你走进一个房间去描述建筑风格 。 你从诗的内部说话 , 就像一个人在观察屋顶和墙壁是如何衔接的 , 墙壁和地板又是如何衔接的 。 支撑房间的横梁在哪里 , 让光线通过的窗户在哪里” 。
在《我们隐秘的法则:叶芝与抒情形式》中 , 文德勒细密、乃至不厌其烦地考察了叶芝诗歌的外部形式(如诗节的外形、诗行长度或诗体)和内部结构形式 , 探究诗人在费尽心力选择以某些特定形式来写诗时心里在想什么 , 这些形式对内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而这些形式又承载了怎样的文化含义 。 叶芝说 , “书几乎完全依靠风格存在” , 他时常会把素材先用散文记下来 , 再花费大量时间——经常让他精疲力竭——把这些内容熔铸成诗 。 他选取诗歌体裁、选择某些特定的形式来表达与散文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 所追求的是什么?文德勒把自己想象成叶芝 , “试图追踪他写作时手和思想的动态” , 她的批评所呈现的即是一首诗的“内在过程” , 及其美学法则 。
【诗歌|写诗需要热情,读诗亦是如此 | 海伦·文德勒的诗歌批评】文德勒对众多诗人抱有极大热情 , 比如美国经典诗人艾米莉·狄金森 。 在《花朵与漩涡》中 , 她一句一句地细读了狄金森的150首诗 , 穿过狄金森晦涩的词语迷雾 , 带领读者走进诗歌内部 , 就像走进狄金森的内心 , 向读者指认出狄金森诗歌的形式特点、美学风格以及精神特性 。
在阅读文德勒的过程中 , 我们不得不感叹她对所评对象的了解程度之深、之全面 , 这背后的唯一支撑物是她对诗歌无比的激情 。 在《巴黎评论》采访中她说 , 自己的脑袋里有的只是成百上千句诗 。 据说她在15岁时就研究过狄兰·托马斯一首诗的30多种手稿 。 对诗歌执着持久的热情是文德勒的诗评背后透露出的最动人的气息 。
诗歌|写诗需要热情,读诗亦是如此 | 海伦·文德勒的诗歌批评
文章图片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12月3日专题《激情与解剖刀:文德勒的批评艺术》的B02-B03 。
「主题」B01丨 激情与解剖刀:文德勒的批评艺术
「主题」B02-03丨细读诗歌本身就是一门智识学科
「主题」B04-B05 | 按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每一首诗
「历史」B06-B07丨王公之泪,总督之笑 英印帝国野心下的赤裸生命
「主题」B08丨跨越时空 , 说出狄金森隐秘的心声
撰文 | 斯科特·麦克勒米(美国作家、批评家)
翻译 | 王立秋
诗歌|写诗需要热情,读诗亦是如此 | 海伦·文德勒的诗歌批评
文章图片

海伦·文德勒(Helen Vendler , 1933- ) , 美国文学评论界的领军人物 , 被称为当代极为优秀、敏锐的诗歌评论家之一 。 1960年获哈佛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 1990年被任命为哈佛大学亚瑟·金斯利·波特讲座教授 。
在文学谈话中 , 她有时被称作“海伦老师(Dame Helen)” , 这个昵称可能满怀深情 , 也可能充满讽刺 , 有时也会二者兼具 。 哈佛大学亚瑟·金斯利·波特讲座(Arthur Kingsley Porter University)教授海伦·文德勒是美国最著名的当代诗歌批评家 。 在过去几十年里 , 她用评论和论说文向读者介绍了像露易丝·格丽克、乔丽·格雷厄姆和谢默斯·希尼那样的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