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你小时候看过的《故事会》,现在居然还活着?( 六 )


模范人物的故事要保证完全的真实 , 但《故事会》上的故事是虚构的 。 小说要有情节 , 有人物 , 有矛盾冲突和结构上的反转 , 这是模范人物的故事所缺乏的 。 编辑只能把细节写得生动一些 , 再渲染一下气氛 。
央企故事发表后 , 夏一鸣看到网站上不少感人的留言 , “有读者很喜欢 。 ”也有质疑 , 为什么要发这些伟光正的人物故事?夏一鸣说 , 一个现实的考虑是想借此打开央企员工市场 , 虽然没能达到预期 , 但效果最好的一次 , 一篇故事带来了七千本的销量 。
接下来 , 夏一鸣想把《故事会》转型为一本“学生杂志” , 他已经计划多年 。 今年7月 , 《故事会》文摘版改成了校园版 , 增加了一条新的宣传语 , “学写作文 , 从读故事开始 , 会讲故事的孩子更聪明 。 ”《故事会》要进校园 , 却不是简单换个名字就可以达成 , 尽管早有一些官方机构背书推荐 , “但学校不敢订” 。
2019年寒假 , 《故事会》发起了“我的青春我的梦”故事征文 , 在杂志上开辟了一个栏目给学生作文 。
一个学生写了个跟伞有关的故事 。 “放学时雷雨大作 , 我没带伞 , 这时候班长走过来给了我一把伞 , 原来他看了天气预报 , 特意带了两把伞 。 ”作文只写到这里 , 但故事不能停在这里 , 于是编辑加了一个尾巴 , “上学时 , 妈妈提醒我今天要下雨 , 记得带伞 , 我说 , 妈妈今天你要给我多准备一把伞 。 妈妈问我为什么 , 我笑嘻嘻地说 , 这是秘密 。 ”夏一鸣到学校调研 , 和校长交流 , “他们都很赞同 , 运用写故事的方法肯定会对作文有加分 。 ”
2020年 , 《故事会》的征文活动得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认可 , 上了“白名单”后 , 热度上来了 , 上海地区投稿就有1.8万篇 。 夏一鸣计划出一套给学生的书 , 但书的种类有些奇怪 , 主打是与名师合作的“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成绩”丛书 , 也有民间故事的绘本 , 还计划出一本让小学生在家运动的《体育可以这样学》 。
夏一鸣说 , 先在杂志上开一个窗口 , 做成一个“故事大课堂” , “学生觉得这本杂志对他写作业有用 , 老师也觉得对他有用 , 那么才可以进校园 。 ”
我见到夏一鸣的那个下午 , 他要谈一个重要的合作项目 , 对方是一家做短视频的公司 , 有意向把故事拍成短视频 , “不知道哪条路能走通 , 只能先都试一下 。 ”2019年 , 《故事会》和一些音频平台达成合作 , 签给他们一批优质故事 , 制作成有声书 , 其中包括长篇故事《秘密森林》 。 这篇故事在杂志上连载了12期 , 效果很好 , 夏一鸣说 , 直至倒数第三回 , 读者仍猜不到结局 。 但最终 , 只有喜马拉雅平台制作的1000篇有声小说 , 获得了累计近千万的播放量 , 效果不错 , 而其他几个音频平台收听者寥寥 , “制作成本高 , 效果不及预期 , 之后音频转型一直搁置着 , 没能做起来 。 ”
在人人都可以发表文章的网络时代 , 《故事会》早已不是唯一的民间表达渠道 。 编辑陶云韫是80后 , 2011年入职《故事会》 , 那时有作者建了一个论坛 , 叫“雪晴故事网” , 《故事会》排在第一排第一个 , 点击编辑的名字就可以投稿 。 一个作者写了许多“可爱”的民间故事 , 喜欢喝酒的猫 , 还有“什么都知道”的酒虫 。 陶云韫加了作者QQ , 两人经常聊天 。 很多年后她才知道 , 这位风趣的作者身患重病 , 常年卧床在家 。 那是论坛最热闹的阶段 , 如同一场盛大的线上笔会 , 如今论坛也式微了 。
偶尔 , 陶云韫会冒出离职的想法 , 天天看大量的稿子 , 感觉自己对故事麻木了 。 但作者的反馈又让她觉得自己的工作仍然有价值 。 有一个天津的作者告诉她 , 他加入了作协 , 在《故事会》上发表的作品终于被认可 。 还一个作者激动地写了一封长邮件 , 她是一名语文老师 , 有文学梦 , 写了一些作品发在当地的报刊上 , 遗憾一直没能投中全国性的刊物 。 她说 , 在现实生活中 , 她的文学梦很难与人诉说 , 甚至丈夫也嘲笑她 , 而她写的故事里 , 主人公也有这样一个文学梦 , 年轻时与一个同样热爱文学的男青年错过 , 直至中年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文学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