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过新诗还没有公认的大诗人 。 这话引起一些争议 。 实际上 , 我非常看好某几个当代诗人的创作 , 我认为他们已经具备大诗人的潜质 。 那么 , 为什么还要坚持说新诗没有大诗人呢?我认为当代诗人还有一个坎没有突破 , 就是晚年写作的坎 。 目前最优秀的诗人 , 具备大诗人潜质的诗人 , 大多还处于中年 , 其晚年写作能不能继续有所突破 , 对其最终成就至关重要 。 诗人过早地认定自己的大诗人身份 , 我认为并非好事 , 对于他们自己的写作 , 对于整个当代诗的写作氛围都是如此 。 这是我说“诗人不必有大师情结 , 大诗人情结会把一位诗人提早毁掉”的原因 。 我希望优秀的诗人们继续成长 , 不断突破自己 , 这才是新诗之幸 。
崖丽娟:小说、散文、杂文、诗歌都被列为文学 , 但似乎唯有诗歌被称为诗歌艺术 。 诗歌既为文学又为“艺术” , 是因为它可吟 , 可诵 , 可表演吗?如何看待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诗歌艺术与音乐、绘画、电影等艺术一样 , 特别讲究意象、意境、画面感 , 这些元素(要素)既体现当代性 , 也形成一种相互共生的语境 。 请问诗歌如何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
西渡:诗是特殊的综合的艺术 。 一般来说 , 我们把电影、戏剧、歌曲等艺术门类称为综合的艺术 , 诗则被视为单纯的语言艺术 。 实际上 , 诗作为语言的最高艺术 , 综合了时间和空间、身体(视觉、听觉)和头脑的多重特性 , 是一种特殊的综合艺术 。 一方面 , 诗和音乐一样是时间的艺术 , 它是在时间中进行的 , 具有时间的长度 , 是一种持续的动作和过程;另一方面 , 诗又具有空间的特征 , 它以语言为手段 , 营造出一个特殊的、诗意的文学空间 。 诗是视觉的 , 以生动丰富的形象作用于我们的视觉 , 所谓“诗中有画”;诗又是听觉的 , 以富有魅力的声音形式作用于我们的听觉 , 诗歌就是诗中有歌 。 瓦莱里说 , “诗歌艺术是一门比纯音乐艺术更复杂、更富于变化的艺术 , 因为它要求人们同时驾驭相互完全独立的各个部分 , 要求人们在取悦于听觉和激发才思这二者之间建立并保持微妙而精巧的平衡” 。 这可能就是在文学诸体裁中 , 人们特别强调诗歌的艺术性的原因吧 。
在诗的诸种艺术成分中 , 声音的成分尤为重要 。 我们讲诗的形象 , 往往偏重视觉形象 , 强调意象、意境、画面感等等就是这种偏见的表现 。 我不是说视觉形象不重要 , 视觉形象当然是诗歌表现的重要手段 , 但诗在根本上是一种声音的艺术 , 声音形象是诗歌最根本的形象 , 这一点需要特别强调 。 一个诗人毕生的追求就是发明一种独特的语调 , 也就是独特的声音形象 , 换句换说 , 诗人是靠其独特的声音被读者所辨认的 。 要注意 , 我所说的声音形象是高于音乐性的 。 “音乐性”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一个概念 , 以为诗应该追求“歌”的效果——这种追求在新诗中的经典例子是《再别康桥》《雨巷》——在这种追求中 , 诗很容易成为音乐的附庸 。 其实 , 对诗而言 , “音乐性”只是一个比喻 , 诗的音乐性和纯声音的音乐并不是一回事 , 以文字去模拟音乐的效果 , 永远不会成功 。 诗的音乐是语言的音乐 , 其声音始终和意义结合在一起 , 因此生动的、独特的语调在诗中永远比所谓的音乐性更重要 。 诗的音乐性 , 从本义上讲就是那种汇合了声音与意义的语调 , 除此之外的声音效果都是附加的 。 从诗的角度说 , 《再别康桥》《雨巷》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作品 。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有一个说法非常好 。 他说真正的诗必须对谱曲配乐有某种抵抗性 , 因为它本身就是音乐——弗罗斯特这里所谓音乐当然不是那种纯声音的音乐 , 而是语言的音乐 。
- 江苏省军区#我与酒与美女诗人……!
- 郑兵$「诗歌欣赏」郑兵:那条河
- 诗歌|点赞近百万!这些小学生亮了
- 山水长&北宋诗人王安石彻夜难眠,写下一首忧国忧家的“静夜思”
- 里贾纳&读书 | 利尔本:诗歌让我们步出沉默
- 诗词#7位幸运诗人,只流传下来一首诗词,却成千古名作
- 一棵树|冬天,栽一棵树吧(诗歌)
- 梧桐@道尽人间悲欢离合及喜怒哀乐,以美取胜婉约派诗人李清照
- 白居易&唐代女诗人之首:才貌双绝,十六岁成为营妓,却以道袍了却余生
- 约瑟夫·吉卜林|被文坛严重排挤,英国诗人吉卜林十句格言,体现异样风情,收藏了